输刺
2远道刺
下肢合穴能主治六腑疾病,这种刺法称为远道刺。下合穴是指手足三阳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六个腧穴,故称下合穴,主要分布于下肢膝关节附近。《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指出:「合治内府……胃合入于三里,大肠合入于巨虚上廉(上巨虚),小肠合入于巨虚下廉(下巨虚),三焦合入于委阳(?横纹外端,股二头肌腱外缘),膀胱合于委中央(?横纹中央),胆合入于阳陵泉」;《灵枢・刺节真邪篇》:「刺府俞,去府病也」;《灵枢・官针篇》讲:「远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琐府腧也。」如患者张某某,男,已婚,本院汽车驾驶员,于1990年1月31日,应邀做客,饱食后,于晚11时自感腹胀难忍不适,起坐不是,来寓求治。查视患者痛苦面容,腹部膨隆拒按,按之不适,即给针刺足阳明胃经之下合穴双足三里行气消滞,留针15分钟,频行其针,针感以患者舒适为度,继之排气即舒。次日晨问之,一切如常,无其它不适。此患者饱食后腑气不通,食气停滞于肠胃,故腹部膨隆胀满不适难忍,起坐不是,因六腑以通为用,故取双侧下合穴足三里远道刺之通其腑气而获愈。
3经刺
4络刺
这是刺皮肤上的小络脉,使其出血以泻邪的一种治疗方法。《素问・调经论》中指出:「病在血,调之络。」目的在于泻郁滞络脉之间的邪热。《灵枢・百病始生篇》讲:「阳络伤则血外溢,阴络伤则血内溢。」病热之邪所致血溢,必调治络脉。由于是刺在络脉上,所以称「络刺」。近代临床上应用的各种浅刺、点刺放血法―――如三棱针(古代叫锋针)或小针刀放血法、皮肤针重刺放血法等都属于本法范围。「刺络(放血)拔罐法」,就是在本法的基础上与拔罐疗法结合应用的一种方法。
5分刺
6大泻刺
7毛刺
这是一种浮浅刺法,用以治疗皮肤表层的痹证。现在各种特制的皮肤针,如梅花针等,大多是受此种刺法的启示改进而成。如临床上所见的「皮神经炎」所致的局部皮肤麻木不仁等均用此法治疗,效果满意。贵阳市重点公路指挥部的一蒋姓患者,男性,51岁,1991年11月11日就诊,患者右股外侧有30厘米×15厘米大小的皮肤麻木不适。经某医院诊为「皮神经炎」,经它法多方求治不显效,故前来采用此法治疗月余获效,随访年余,患者未诉不适。正如《灵枢・官针篇》说的:「毛刺者,刺浮痹皮肤也。」
8巨刺
这是一种左病取右侧的腧穴,右病取左侧的腧穴,也就是在健侧取穴的一种治疗方法。由于经脉在人体上交互错综,大都有左右相交的腧穴,如手足三阳皆左右交会在督脉的大椎穴,足之三阴也都左右相交会在任脉的中极、关元穴等,故经脉之气能够左右交贯,转输传送。如临床中风中于经脉所致的半身不遂,临床上常左瘫针右,右瘫针左,也就是「巨刺法」的具体应用。此法在临床中颇为常用。正如《灵枢・官针篇》说:「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
其与巨刺类似的还有一种「缪刺」,其法亦是左病取右,右病取左,交叉施治,但在适应症和方法上有所区别。刺经脉的称「巨刺」,刺络脉的称「缪刺」。
关于缪刺的方法,在《素问・缪刺论》中说:「邪客于五脏之间,其病也,脉引而痛。时来时止,视其病,缪刺之于手足爪甲上,视其脉,出其血……有痛而经不病者缪刺之,因视其皮部血络者尽取之。」说明缪刺的部位,都是刺各经的井穴和所属皮部的血络。
9粹刺
《灵枢・官针篇》有「粹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所谓燔针是以火烧针,将针烧红后刺入皮肤,要求速进速出,如用手探汤。用来治疗寒痹证,不宜用来治疗局部灼热、肌肉弛缓的「热证」。《灵枢・经筋篇》曰「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俞」;「粹刺者,刺寒急也,热则筋纵不收无用燔针」。
10偶刺
11报刺
这种刺法是用来治疗没有固定疼痛的病证。如果疼痛是上下窜走的,用针直刺而入,在留针的过程中用左手沿病痛所处上下按摩,然后出针再刺。「报」有「复」之意,因刺之而复刺,故称之为「报刺」。与临床中的间歇运针法有类似之处,不过报刺是出针后再刺,后者是在针刺过程中反复提插刺。正如《灵枢・官针篇》说的:「报刺者,刺痛无常处也,上下行者,直内无拔针,以左手随病所按之,乃出针复刺之也。」此法临床中较常用,如「坐骨神经痛」等病均采用这种刺法,效果满意。
12恢刺
这是从肌腱的侧傍刺入,直对肌腱一前一后横卧多向透刺,用来松解肌腱挛缩的一种方法,可治疗「筋痹」。由于多透刺,能扩大针刺的针感直达病所,所以称「恢刺」(古时「恢」作「大」解)。「恢刺」和后面所要讲的「关刺」,虽同属于刺肌腱的方法,但二者各有其特点,前者是从侧旁刺入,横针多向透刺;后者是从正面刺入,单向直刺。临床中参合应用较多。《灵枢・官针篇》说:「恢刺者,直刺傍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筋痹也。」
13齐刺
14扬刺
这种方法是在正中直刺一针,四周斜向中心横卧透刺四针的一种方法,用其来治疗受病部位较浅而相对来讲范围较大的痹病。这种刺法分散而浮浅,含有「扬散」的意义,故称之为「扬刺」。《灵枢・官针篇》曰:「扬刺者,正内一,傍内四而浮之,以治寒气之博大者也。」在临床中常用来治疗皮下结节或腱鞘囊肿等病。后世有医家认为皮肤针中的「梅花针」,是扬刺法的演变。
15直针刺
这种方法是一种沿皮卧针直刺的方法,临床上适宜于治疗寒气较浅毋须深刺的疾病。因邪浅针深,反致引邪深入,故从皮刺之,用泻浅表部的寒邪。李氏使用此刺法治疗,如阳白穴下透鱼腰,地仓向后横刺颊车等。正如《灵枢・官针篇》讲:「直针刺者,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气之浅者也。」
16输刺
这种刺法是将针直入直出,取穴少,刺得深而留针久,深入而慢退针,此系从阴引阳之意,用来治疗气盛而热的病症。「输」有「通」的含义,故名为输刺,后世医家「透天凉」手法和理论均是据此而来的。这与临床中常用的强、重刺激针法相似。《灵枢・官针篇》曰:「输刺者,直入直出,稀发针而深之,以气盛而热者也。」
17短刺
18浮刺
《灵枢・官针篇》曰:「浮刺者,傍入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者也。」这种刺法是斜针浅刺,以治疗属于寒性的肌肉拘挛的疾病。浮刺、毛刺、扬刺同属浅刺,但毛刺为少针而浅刺;扬刺是多针而浅刺;本法是斜进针而向肌层横卧透刺。近代应用的皮内针法,就是浮刺法的演变。如临床上可用阳陵泉卧透向下远端治疗胫骨前肌及腓骨长肌的痉挛性下肢疼痛等。
19阴刺
《灵枢・官针篇》说:「阴刺者,左右率刺之,以治寒厥,中寒厥,足踝后少阴也。」此法是同时取用左右双侧相对的穴位(主要指阴经穴)进行针刺的一种方法。如取足少阴经内踝后的太溪穴治疗寒厥病证等,所以称为「阴刺」。
20傍针刺
这种针刺法是直刺一针,再在旁边斜刺入一针的一种方法。另一说法是正刺(直刺)即刺经,傍刺即刺络。由于正傍配合而刺,故称为「傍针刺」。《灵枢・官针篇》讲「傍针刺者,直刺、傍刺各一,以治留痹久居者也」。这种刺法和「齐刺」法相似,都以加强局部疼痛的刺激量为目的,但只是在用针数量上略有差异。临床中均是相互综合应用。
21赞刺
22半刺
其法是浅刺于皮部,急速发针,不可刺伤肌肉,犹如拔一根毫毛那样,可以祛除皮肤表浅部的邪气。又因肺主皮毛,所以半刺法和肺脏相应。《灵枢・官针篇》说:「半刺者,浅内而疾发针,无针伤肉,如拔毛状,以取皮毛,皮肺之应也。」李氏常用此法疗伤风发热、咳嗽、喘息等和肺脏有关的疾病,如发热、咽炎等疾病点刺少商、鱼际等常获良效。
23豹文刺
24关刺
25合谷刺
这种针刺法是一种三、四针拼凑在一起,形状象鸡足的刺法。这里讲的合谷并不是指合谷穴,是指针刺于肌肉丰满之处,如刺风市穴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刺腰阳关穴治疗腰腿痛。因脾主肌肉,故此刺法能应合于脾。如《灵枢・官针篇》讲:「合谷刺者,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以取肌痹,此脾之应也。」
26输刺
这种刺法是直入直出,不多捻转,将针深刺至骨部,可以用来治疗骨痹。《灵枢・官针篇》讲:「输刺者,直入直出,深内之至骨,以取骨痹,此肾之应也。」这种刺法和前述「输刺」相似,临床上可以相互为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