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万病之源皆因六邪。六邪,即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六邪又称为「六淫」,《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二》中提到:「夫六淫者,寒暑燥湿风热是也。」又说:「然六淫,天之常气,冒之则先自经络流入,内合于脏腑,为外所因。」
正常情况下,风、寒、暑、湿、燥、火(热)是天地自然的六种气候变换。
而当气候变化异常,如春天当温而反寒、秋季当凉而反热;或气候变化过于急骤,如骤冷骤热,人体不能与之适应而得病,于是这六气就成为致病因素,得名「六邪」。
另一方面,即使是正常的气候变化,因人的正气不足,适应能力低下,也会导致疾病的发生,正如《黄帝内经》中所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六邪在中医病因学与发病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今天我们先来了解的是六邪各自性质及其致病特点。
本文目录
中医中的六邪指的是什么
风邪
凡具有轻扬开泄、善动不居的特点的外邪即为风邪,多从皮毛肌腠侵入人体而产生外风病证。
● 特点
1. 风邪为阳邪,其性开泄,多侵犯人体的头面、咽喉、皮肤、腰背等属于阳的部位。
2. 风邪善行而数变,指的是指风邪致病具有病位游移、行无定处、发病急骤的特点。
3. 风为百病之长,风邪常为外邪致病的先导,最易兼他邪合而伤人。
寒邪
凡具有寒凉、凝滞、收引等特性的外邪称为寒邪。生活中,气温骤降、涉水淋雨、汗出当风、空调过凉等原因,都可能造成寒邪侵体。
特点
1.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人体感受寒邪,阳气受损,失于温煦,全身或局部可出现明显的寒象。
2. 寒邪凝滞,造成气血运行阻碍,引起「不通则痛」,其疼痛的性质多表现为冷痛,得温则减,遇寒加剧。
3. 寒性收引,故寒邪侵犯肌表,可致腠里闭塞,出现发热、恶寒、无汗症状;侵犯经络关节部位,可见肢体屈伸不利、筋肉关节拘挛作痛等症。
湿邪
凡致病具有重浊、黏滞、趋下为基本特性的外邪,称为湿邪。生活中多因气候或居处潮湿、冒雨淋水、水中作业等,使人体外感湿邪致病。
特点
1. 湿为阴邪,最易困阻脾阳,以致运化功能失常,水湿内生或停聚。
2. 湿性重浊,易出现以肢体沉重感为特点的症状,如头重如裹、周身困重、四肢沉重等。
3. 湿性黏滞,这点包括两方面,一是症状上多黏滞不爽,比如大便黏腻等,二是湿邪致病后,往往缠绵难愈。
4. 湿性类水,因此湿邪有趋下之性,易伤及人体下部,常见症状有下肢水肿、泄泻、妇女带下等。
燥邪
凡致病具有干燥、涩滞基本特性的外邪,称为燥邪。燥邪多从口鼻而入侵犯人体,从而产生外燥病证。
特点
1. 燥性干涩,易耗伤人体津液,使人出现口干唇燥、鼻咽干燥、皮肤干燥、大便干结等燥症。
2. 燥邪致病,多从口鼻而入,而肺开窍于鼻,为呼吸之门户,与自然界相通,所以燥邪最易伤肺。
火(热)邪
火邪是致病后具有升发、炎热、蒸腾性质的外邪。
特点
1. 火性炎上,火热之邪侵犯人体,作用的趋势和部位多表现在上部,尤以头面部多见。
2. 火热之性躁动不宁,五脏之中心与火气相通,故火热之邪入于营血,尤易影响心神。
3. 火邪侵犯人体,易消灼煎熬阴津,又逼迫汗液外泄,临床表现除发热外,常伴有出大汗、口渴喜饮、咽干舌燥、尿少色黄等症状。
4. 火热之邪侵犯人体,还易引起肝风内动和迫血妄行的病证。
暑邪
暑邪是火热之邪的一部分,通常把夏至以后、立秋之前感受自然界中的火热外邪归为暑邪,其具有炎热、升散、夹湿的基本特性。
特点
1. 暑为盛夏火热之气,故为阳邪,具有炎热之性,故暑邪伤人多表现出一派阳热之象。
2. 暑为阳邪,其性主升,伤于暑邪,上犯头目,则头昏目眩;暑热之邪,扰动心神,则心烦闷乱而不宁。
3. 暑邪常夹有湿邪侵犯人体致病,暑湿并存一般以暑热为主,湿邪次之。
值得注意的是,六淫致病具有相兼性,其既可单独侵袭人体,又可几种邪气同时侵犯人体,在病变过程中可以相互影响、转化,临床辩证时须仔细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