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学习针灸取穴,面对这个问题,学者大部分是一头雾水,持续了好几年。比如咳嗽,单从教材上看,胸部、上背部的穴基本都能治,手太阴肺经的穴也几乎都治;此外,足少阴肾经上的部分穴,写着能治「咳血」,那能不能治咳嗽?一个人如果出现咳嗽,是需要把所有能治咳嗽的穴扎个遍,还是随便挑一个针就行?这样的治疗,能有效吗?
实际上,这些困惑的出现,主要是因为现代针灸教学中,忽视了一个对针灸临床极为重要的环节:取穴。不讲取穴,手下就没有凭据,心里就没有把握。
和中药疗法相比,或者和各种西医治疗方法相比,针灸疗法有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诊疗合一。
取穴过程,就是诊疗合一的典范。所谓诊疗合一,诊察时,在指下发现的异常部位,就是要针刺的部位。所谓取穴,就是在可供选择的多个部位中,取定一处或几处,作为针刺部位;选取的原则,也多是上面提到的,「异常」。怎样就叫异常呢?
按老师的说法,「腧穴存在敏化态与静息态两种功能态」,颇为认同。同一个人,同一个部位,在不同的时间,可以表现出完全不同的状态,这是自然的规律。比如胃,在不饥饿且没吃东西时,表现得很安静;感到饥饿,听到肚子里咕噜噜叫时,表现得很躁动;吃了一些不洁净的、刺激性强的、令人作呕的东西,会表现为强烈的痉挛收缩,引起呕吐。
同样的事情,也可以发生在足三里穴上。胃里安静里,足三里按上去可能没有任何特殊感觉;胃里躁动时,再按足三里可能会觉得有点酸胀;胃里波澜壮阔,奋力逐邪外出时,足三里可能会变得非常敏感,一碰就疼。当然,这里只能说可能。不同的人,面对同样的问题,可能出现完全不同的反应。有人反应在足三里,有人可能在三阴交,还有人或许在公孙或内关。这些反应,就是所谓的「敏化」,也就是上文提到的「异常」。需要注意的是,上面讲到的敏化现象,其判断依据是患者的感觉。对针灸医生而言,仅靠这一点还远远不够。
临床多了就会发现,人和人的感觉,或者说敏感程度实在相差太大。有人轻轻一按就喊疼,到处都疼;有人无论怎么用力按都说不疼,哪都不疼。应对这种尴尬的局面,需要学习针灸者练就一双巧手,巧手离不开心灵。
用灵心巧手做什么呢?去探察那些经过选择之后的部位中,哪里出现了诸如结节、条索、僵硬、柔弱等异常反应。这部分内容,不像前面的经脉腧穴理论,是知识,可以学习。对这些反应点的探察,是一种能力,能力只有通过不断练习,才能获得;也是一种感觉,感觉只有经过体验,才能意会。
关于取穴,有一个重要问题,必须交待清楚:针灸取穴,安全第一。初学者尤须谨记。不久前一位同学出现胁痛,自己直接在局部取穴,刺入后才打电话咨询。当时惊出一身冷汗,这也太危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