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中医药法》已实施,建立了保护、传承和发展中医药的法律制度,民间中医更是希望被人了解,得到政府承认和广泛支持,崇德广业,造福天下百姓。但很多人依然找不到合适的发展位置,医术与资质都难立足,迷茫徘徊。甚至很多行外人也看到了中医的发展「商机」,视医为商,盲从盲行。入门不久,学医不精,便开馆经营,浮于营销创收,缠于医患纠纷。开业几年,关门歇业;往复折腾,名利两空。但是,中医传承发展的机遇确实前所未有,国医名师大开传承之门,打破旧规矩,不限资论辈,在中科易康首都国医名师大讲堂同台传授国医妙术,学习者幸运备至。学员中,民间中医干的好的大有人在。德艺双磬,名利双收的医生辈出。当此之下,让我们了解一下成功的民间中医的成功之道。
民间中医开诊所,一年接待患者上万人次,收入达百万。不论德而德彰,不求名而名扬,不唯利而利丰。这不是对民间中医的吹捧,也不是喊拜金主义的口号,是实实在在学医行医的现实经验历程。
通常,都说民间中医开诊所,难之又难。没有多少人知道收入年过百万的诊所是怎么做到的?为此,跟中科易康首都国医名师大讲堂的全国学员做了一些交流。其中,跟中医专长医生侯大夫的对话交流,颇具代表性。
对话民间中医侯大夫:
问――您好,侯大夫,听说您治病很厉害,被称为民间中医高手,每天都是患者排着长队就诊。不介意的话,能说一些您开诊所的情况和秘诀吗?
答――不敢当!也谈不上有什么秘诀。我自幼爱好传统文化,尤其中医,为日后努力钻研治疗疑难病的实用中医技术打下了基础。后来在我们县城里开中医诊所,行医久了,患者就多了。这几年,我都是从早上8点忙到晚上10点多,3个助手帮我干活,每天能接诊五六十患者,多的时候能到七八十。
问――可我们了解到的大部分家传自学的民间中医,虽有秘方绝技,但一天也就能治十里八乡的10多个患者,收入也不高。也常听有人感慨:患者宁愿在一些治不好病的地方花钱耗着,也不相信民间中医。您也是民间中医,可您的诊所有这么高的门诊量和收入,肯都有什么特别的心得经验和经营方法吧?
答――是的,我是家传跟师的民间中医,上过卫校。我今年53岁,行医有20多年了。要说我的经验,我想就是9个字吧:读经典,做临床,拜名师。我觉得这9个字跟我很贴切。我从十多岁学医,就开始读中医的经典古书,包括一些经典医案,该背诵的要背诵,该读熟的要读熟。边学边跟着看诊实践,验证琢磨。除了家传,就是打听哪里有名医,就去专程拜访求教,跑过很多地方,也吃了很多苦。书本上不明白的,得到名医指点一二,就能豁然开朗,恍然大悟。得到名医指点,很多经验上就能让自己少摸索一二十年甚至更多。不过,我说的名医是名老中医,是指临床行医在30年以上,不到30年行医经验的我一般不去拜访求教,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想法见解。好的医术一定要从有大量治病经验的老师那里学,才能学明白,学到手才实用、效果好。
问――嗯!我很赞同您的见解。那您现在这么忙,怎么还需要出来学习吗?
答――因为还有很多病症没找到更满意的治法。《史记・扁鹊传》说:「人之病,病疾多;医之病,病道少。」是说,病人担心疾病太多,医生担心治病的方法太少。我就是碰到各种各样的患者越多,越对自己的医术不满意,总感觉还有更好的治法经验没学到手,出来学一学就能解决很多问题。就像来中科易康首都国医名师大讲堂学习,我是看重这都是国家评的名老中医在做传承,这样的国医专家都是有四五十年甚至五六十年治病经验的名医泰斗。他们不光有多年的临床经验,而且我发现这样的专家他们的师父都是中医界的前辈大家,既继承了师父的宝贵经验,又负责过大量的国家级中医研究课题,经验是汇集百家之长的。很多国医名师的著作我之前看过,现在能得到他们的亲授指点提携,学到很多书本上没有的治病方法经验,这都是我迫切需要的。通过学习才能对比出自己的不足,更能打开思路,提高治病的方法经验。早年跋山涉水千里寻医拜师,也就是这个目的。
问――那您经营诊所的经验是什么?怎样才能提升门诊量?能具体说一些吗?
答――我刚才都已经说了呀!我就是这么一路走过来的。医生是以学好医术治好病为目的,不是以提升门诊量经营诊所为目的。中医也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工,就是要坚持:读经典、做临床、拜名师。这样至少坚持5到10年,要能做到「准,快」。诊断辨证要准确,开方施针要准确。疗效要快,尤其在减轻病人的疼痛方面要快。该用针灸就用针灸,该用中药就用中药。不能靠手上的秘方绝技套在病症上,病症更适合什么治法就用什么治法,随症施治,才能手到病除。医生要一心为病人着想,只要病人对你认可,才好接受治疗。病治好了,还会介绍亲戚朋友来就诊,自然门诊量就上来了,收入也就高了嘛!
问――再冒昧的问一下,您看病看得好,是不是收费也比较高?
答――收费方面,一次有收几十的,也有按疗程收几百上千的。都是按实际收费,我也不知道高不高,反正患者都能接受,有些家庭确实困难的我还会给减免一些。
问――也是啊!您的收入主要是靠门诊量。每天有这么多人就诊,除了口碑相传,您每年做广告宣传要投入多少?
答――我不专门花钱做宣传,真的,门诊量也不是一下子涨起来的。我开诊所,开始每天也就接诊三五个患者。给治好了病,患者的家人生病也到我这里治。慢慢地,有些患者还带亲戚朋友来看病。越来就越多了,从县到市到省,各地的患者都来看病,门诊量也就一年一年的涨起来了。开诊所,想门诊量大,病人多,我认为一定要做到:读经典,做临床,拜名师,提升医术是医生的立足之本。我们医生吃的就不是搞经营销售的饭,靠的是治病的手艺,靠的是坚持不懈提升医术给病人治好病。不怕辛苦的钻研求教,实实在在的给患者治病,用不了几年,都能干的比我好。
问――那您打算怎样将自己的医术经验传承下去呢?
答――中医几千年的发展,太博大精深了,疾病也是千变万化。其实我觉得自己学的很有限,很多疾病的治疗还在边学习总结。真的,这两年我在中科易康首都国医名师大讲堂来来回回又学习了20多位国医名师的不同绝技经验,很多宝贵的经验甚至是以前没有听过的。在这里还拜了三位国医名师成为门内弟子,每个月抽三四天跟在师父身边请教学习。我的医术今后怎么传承,真的还没什么打算。我诊所里雇的这3个助手,也算边干活边当学生带着。另外,我女儿从小受熏陶,喜欢中医,她明年就中医药大学毕业了,再让她拜几位国医名师深造学习,我的这点经验她顺手就能学到,怎么干都比我强!
问――我听明白了。真是欲知前路,须问过来人。您学医行医的心路历程很值得大家学习,对想学好中医,干好中医的人来说,都是字字如金!我可不可以把对话内容发布传播出去?
答――可以。这只是我个人经验,说的不合适的,还请多包含。
中医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发展,神农尝百草,伏羲制九针,岐黄传内经,思邈千金方;扁鹊专四诊,仲景精辩证;华佗创麻药,甫谧甲乙经;时珍辨本草,药圣传脉诀,数不胜数,多不盛传。上治百代君王,下救亿万黎民,功德巍巍,流传千年。
但是,中医传承发展的过程也是坎坷多劫。观念禁锢,规矩限制,「传男不传女,门外不轻传」。千里马与伯乐两难相遇,很多珍贵的经验已然流失。也有很幸运的人,结识了「贵人」,遇到了「知音」,如:扁鹊与长桑君,公乘阳庆与仓公,张仲景与王叔和,李东垣与罗天益等,动人的事迹,感人的缘分,与医德妙术同传。
以至当今,也有不少眼前「名师指路,点石成金」的传奇故事。如:没有多少文化的民间中医蛇花子季德胜、邋遢先生陈照、民办教师成云龙,他们更加幸运,遇到了国医大师、孟河御医世家传承人朱良春先生,经过朱老的帮助,使「名不见经传」的民间经验上升为国家成果,他们也成为医生享受国家待遇。
但是,对于广大的病人来说,良医确实难遇。像《扁鹊见蔡桓公》中的故事,一些人即使遇到了良医,也未必真能信任他。对于广大的基层中医来说,名师也难遇。即使遇到名师愿意真传,也未必真能躬身求教。所以,世间之事,传播神奇的同时,往往更多的是时不我与的感叹。
而今,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上升到了国家级的战略高度,时代给予了中医人前所未有的机遇。代表着中医界医术、经验、创新、传承使命的国家级名医名师,正在开堂授业,继往圣绝学,传承弘扬中医国粹。中科易康首都国医名师大讲堂这6年来,已经有近万人期国医名师传承,上千基层中医已经通过学习国医名师的医术,提升到了一方名医的水平,年入几十万到百万的基层中医已经很普遍。中医药的发展优势也明显集中体现在了医术高明的中医人身上。
首都国医名师大讲堂,一次传承,受益一生!
【经络环挑治法薪火传承】由93岁高龄的国宝级名老中医、多寿堂第7代传人、承担国家级经络课题研究获得14项科技成果奖的当代经络大师李定忠教授传承。
【前沿成果】经络环是应用了高温超导量子干涉仪等先进科技研究发现的突破性成果,被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针灸代表性传承人王雪苔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程莘农分别主持鉴定为科技成果一等奖,获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部级)一定奖。经络环挑治法是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鉴定的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