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诊,属于「望闻问切」这中医四诊中极其重要的一环,同时也是需要很多训练才能熟练掌握的一项技巧,从脏腑上看:舌为心之苗,脾之外候,苔由胃气所生,所以仅从这种直接关系就可以看出,舌本身已经反映出了脾胃心三个脏腑的信息了。而额外的一点是,更多的脏腑也能通过经脉与舌产生联系,这也是经脉沟通内外的表现之一,具体来说――手少阴之别系舌本,足少阴之脉挟舌本,足厥阴之脉络舌本,足太阴之脉连舌本,散舌下,所以说脏腑病变,可在舌质和舌苔上反映出来,舌诊主要诊察舌质和舌苔的形态、色泽、润燥等,以此判断疾病的性质、病势的浅深、气血的盛衰、津液的盈亏及脏腑的虚实等。曹炳章在《辨舌指南》:「辨舌质可辨脏腑的虚实,视舌苔可察六淫之浅深」,而这些复杂变化的根本,其实都在于脏腑和经脉,今天,金华佗将从经脉的角度为您解读舌诊。
舌为心之苗――手少阴之别系舌本
《针灸聚英》在「手少阴心经」的循行部分有这样的记载:
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
心系有二,一则上与肺相通而入肺两大叶间,一则由肺叶而下,曲折向后,并脊里细络相连心,循任脉之外,属心系,下膈,当脐上二寸之分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支者,从心系出任脉之外,上行而挟咽系目也。
在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到心经和咽喉部的直接联系,而《灵枢・经别》记载:「手少阴之正,别入于渊腋两筋之间,属于心,上走喉咙,出于面,合目内眦」,更是直接点明了心与喉咙部分的联系。
那么,我们可以怎样看待这种联系呢?结合医学事实我们知道,舌头的血供是十分丰富的,同时,甚至有「咬舌自尽」的武侠小说描述,但是事实上这是一种夸张的手法,不过,舌头的灵活作用或许是其被归属于心经的另一个原因,不仅是其在搅拌食物时不会被牙齿咬到的「灵活走位」,更多的是舌头在协助发声和说话时候的复杂功能,这样让舌与心产生的显著的联系,另外很多学生都会明确记住一个特点――舌尖红的人心火旺盛,这也是出自与此。
从经脉气血来看,此经多血少气,午时气血注此,受足太阴之交。从中医的「同气相求」原理,可以知道手少阴通于足少阴之气,那么心肾的情况都可以借助舌来反馈了。
而基于这种信息的交互作用,心经的穴位可以治疗的疾病也就拓展到了咽喉和口腔――主寒热,齿龋痛,目眩发狂,呕吐涎沫,项不得回顾。肘挛,腋胁下痛,四肢不得举。脑风头痛,气逆噫哕,瘰,心疼,手颤,健忘。
心肾相交?――足少阴之脉挟舌本
《灵枢・经脉》记载的足少阴肾经循行中即有了关于肾经和舌的关系: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邪走足心,出于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踹内,出N内廉,上股骨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
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
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肺中,循喉咙,挟舌本。
可以说这种联系比心经更为密切和直接,而我们依旧可以接着前面的思路理解这种联系――心肾相交。心在上焦属火;肾在下焦属水。心阳下降至肾,能温养肾阳,肾阴上升至心,能涵养心阴,这是一种阴阳调和,水火互助的良性循环。在正常情况下,心火和肾水就是相互升降、协调,彼此交通,保持动态的平衡,这就是「心肾相交」,也是「水火相济」的表现。如肾阴亏虚,或心火炽盛,肾水与心火失去平衡,不能相济,就会产生心烦、怔忡不安、失眠等心火炽盛的症候,临床上称之为「心肾不交」――此时的表现是舌红无苔,脉细数等,所以我们也可以更明确的知晓,心和肾的关系反应在舌象上,更体现了全身的阴阳平衡。
颃颡是什么?――足厥阴之脉络舌本
《万病回春・足厥阴肝经脉歌》有这样的记录:
厥阴足脉肝所终,大指之端毛际丛,
足跗上廉太冲分,踝前一寸入中封。
上踝交出太阴后,循N内廉阴股冲,
环绕阴器抵小腹,侠胃属肝络胆逢。
上贯隔里布胁肋,侠喉颃颡目系同。
这里有一个特殊的中医学解剖名字,颃颡,这个词恰恰就是来源于经脉相关的各种解释,杨上善《太素・卷第八・经脉之一》注:「颃颡,当会厌上双孔」,张志聪《灵枢集注》描述:「颃颡者,腭之上窍,口鼻之气及涕唾,从此相通」。
《金匮要略浅注》有一则医案里恰有肝与喉咙部位的联系相关内容:
在该书《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的部分有记载:
肺(为主气之脏其)中风者,(气不布津而)口燥(气不下行)而喘,(气伤不支.而)身(如坐舟车之上.而转)运(气伤乏力)而(身)重,(气伤则清阳不升而头)冒(气伤则水道不行)而肿胀,(五液在肺为涕)肺中寒,(则寒气闭于肺窍,而蓄藏之郁热,则反从口中)吐(出)浊涕,肺(将)死,(而脉见真)脏浮之虚,按之弱如葱叶,下无根者,(为天水不交,故)死。
此篇于内经不同,所以补内经之未及也。
此节言肺中风寒证脉也。
肝(为风木之脏,若)中风者.(以风从风动而上行,则)头目,(肝脉布胁肋,风胜而脉急,则)两胁痛,(而)行常伛,(内经云,肝苦急,食甘以缓之,此木胜而土负,乃求助于其味,故)令人嗜甘。肝中寒者,(大筋拘急,故)两臂不举。(肝脉循喉咙之后,肝寒而逼热于上,则)舌本燥。(胆主善太息,肝病则胆郁,郁则)善太息。(肝脉上行者,挟胃贯膈,寒则)胸中痛。(痛甚则)不得转侧。(挟胃,则胃受木克,故得)食则吐(贯膈,则心母临子)而(为)汗(自)出也,肝(将)死。(而脉见真)脏浮之弱,按之如索(弦紧俱见.去而)不来,或(失阴阳往复之道,无胃气也,或出入勉强,有委而不前,屈曲难伸之状,脉形)曲如蛇行者。
徐忠可云、以上言风寒所感,肝之阴受伤,则木气不能敷荣,而凡身之藉阴以为养者。作诸变证如此,乃详肝中风寒之内象也,如内经所云,肝中于风,多汗恶风,善悲,色苍,嗌干善怒时憎女子。诊在目下,其色青,此言肝受表邪之外象也。
这里面最重要一句是――肝寒而逼热于上,则舌本燥,这里也是一种舌象与肝经关系的互见,此时我们可以体会到的是,风寒之邪伤肝经,肝经之寒气过重,阴阳相互对立而将热气逼迫于上,有人可能会觉得奇怪,其实这就像天气,在冷锋前面的一层热空气,就是这里的「热」,这种热会导致舌面干燥,所以说都是天人相应的。
足太阴之脉连舌本,散舌下
《灵枢・经脉》: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 ,散舌下。
这里直接给出了脾经与舌的联系,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理解,首先,脾主四肢和肌肉,舌部的肌肉复杂而灵活,即使只关注舌内的肌群就有――内群指起止点都在舌内者,叫舌内肌。舌内肌主要由三种方向不同而且互相垂直的肌束在舌内互相交织组合而成。组成舌的全部舌肌,又被舌中隔分为左右对称的两份,因此舌肌是两侧同形、左右成对的肌群。有:舌上纵肌、舌下纵肌、舌横肌、舌垂直肌,其纤维均与自下颌骨、舌骨、茎突等方面的肌纤维纵横交织,由舌下神经支配,作用为改变舌形。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舌也是消化道的一种延伸,所以脾胃和舌的关系更为紧密。此外,从全身的生理病理来看,人以胃气为本。更有「脉以胃气为本」的说法,脉象有无胃气是疾病预后的重要依据。《素问・平人气象论》指,出平人之常气禀于胃,五脏四时之脉,皆以胃气为本。「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而舌与脾胃经的联系,更加佐证了胃气的盛衰之余诊病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