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的起源,经历了从原始社会至东周春秋时期的漫长岁月。中医药学知识如其他各门自然科学一样,从开始起便是由生产方式所决定的。我们的祖先在谋求生存和生活、生产实践中不断摸索,逐步积累了原始的医药卫生知识,总结出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如「伏羲制九针」、「神农尝百草」,均是上古时期我们祖先在生活和生产中探索医药知识的典范。
本文目录
卫生保健的起源
有了人类,就有了卫生保健活动。人类为了求得生存.必须首先进行衣、食、住的寻求和选择,进而形成了卫生保健活动。
根据考古发现,在距今100多万年前的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就已在自己的国土,上生活、劳动着,他们凭借一些稍经敲打的简陋石 器和原始的社团活动,在与自然界和猛兽的长期斗争中,由最初的求得生存、保护自身的简单措施,自发地形成了疗伤治病的感性认识,继而又积极主动地摸索并有意识地进行各项养生疗病活动,逐渐积累了原始的医药卫生知识。
远古时期,人类为了保护自己,或构木为巢,栖身树上,以避风雨和野兽;或选择干燥、向阳和背风的天然洞穴作栖身之所,此可谓人类最早的两种居处。故《庄子.I跖》述:「古者禽曾多而人民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故命之日有巢氏之民。」《太平御览》引《春秋命历序》所述「合雒纪世,民始穴居",「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等记载,均再现了古人之居处。
关于衣着的起源,众说纷纭,有人说为了御寒,有人说受羞耻观念的支配,也有人说是为了美观和装饰自己。在雍正《云南通志》卷二十四就有「披树叶为衣,茹毛饮血」的记载。人类在刚脱离动物界时,仍然是赤身裸体的,不知衣着为何物。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古人由起初的以兽皮或树皮覆盖身体御寒,逐渐从生活实践中学会了缝制衣服。
火的使用和人工取火的发明,改变了人们获取生活资料的方法,提高了人们对自然界占有的程度。《淮南子.本经训》记载「焚林而畋」以补「人械不足」。人们用火驱赶、围歼野兽,扩大生活区域。火的使用推动了人类由生食走向熟食,使一些难以下咽的「鱼鳖螺蛤」之类「燔而食之」,从而扩大了食物的来源和种类,而且还对食物起到消毒灭菌作用,并大大地缩短了人体消化食物的过程,这些对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和延长生命,无疑是有很大帮助的。可见火的使用与发明,在人类卫生保健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导引,早在《庄子.刻意》中就已提及「道引」(即导引),它是古代的一种医疗、保健方法。成玄英疏云.「导引神气,以养形魄,延年之道驻形之术。」后世的导气令和引体令柔之说,是对导引的较早解释。舞蹈,来自于导引,舞蹈是用经过组织加C的优美形象和带有节奏的人体活动,
来表达某种思想感情和反映一定的生活内容的。原始社会后期,人们为庆祝狩猎归来、农牧丰收婴儿降生、少年人社、血亲复仇和社交活动等,就模仿一些飞禽走兽的不同形态,人们劳动的不同动作,通过舞蹈的形式表达他们美好的愿望、劳动的欢乐和对丰收的喜悦,借以消除疲劳,增添精神乐趣,巩固氏族团结,增强同自然界斗争的信心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古人长期居住于潮湿阴暗的洞穴中,易得痿证之类的病疾(四肢软弱无力,尤其是下肢痿软,足不能行),他们利用摇筋骨、动肢节的舞蹈动作,以达到消肿、止痛和舒壮筋骨的作用,至此取材于一些舞蹈动作的导引方法逐渐形成。导引的出现, 为医疗、护理和卫生保健增添了新的更为积极的内容.它与后世推拿及体育疗法都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
原始群早期阶段,有如「家庭"一样的婚姻,实际上并不存在。当时两性关系十分杂乱而无任何限制。所谓杂乱,是说后来由习俗所规定的那些限制当时还不存在。如《列子.汤问》说「男女杂游,不媒不娉」,就是对当时人类两性关系的真实描述。从旧石器时代早期向旧石器时代中期过渡之际,也是人类社会由血缘群婚(即内婚制)向氏族外婚制转变之时。由于长期固守血缘内婚制,致使生育后代因血缘太近,致发育不良、痴呆聋哑.过早天折。这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并促使他们追根溯源,外婚制的优越性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慢慢地被人们所认识和接受。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程度的逐步提高,氏族外婚制复经「野合而婚」、「公共房屋」和「个别偶合房屋」等不同阶段,最终过渡到相对固定的对偶婚,这种婚姻形态上的演变和进步,有利于人类的健康和繁衍,同样是原始社会人类卫生保健的重要组成部分。
药物的起源
我国古代有关药物的传说颇多,如《史记》有神农尝百草,始有医药之说。在《帝王世纪》有「伏羲氏...乃尝味百药而制九针,以拯夭枉焉」的记载。在原始社会,由于受到生产力的极大限制,无论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食物或是疗病治伤的药物,都同样来自于自然界的赐予,后世人称之为「医食同源」或「药食同源」。
「民以食为天",人类最早发现的药物是植物药。这是因为人们最早用来充饥的食物,大部分来源于植物的缘故。原始人群最初不懂得「树艺五谷」,他们获取生活资料的劳动,主要表现为采集野果.种籽和挖掘植物的根茎,过着「饥即求食,饱则弃余」的生活。我们的祖先在寻找食物、采集野果的过程中,有时会误食一些有毒的植物而出现呕吐、腹泻,甚至昏迷、死亡等情况;如误食了大黄而致腹泻,误食了瓜蒂导致呕吐等。当然,有时也会因偶然吃了某些植物,使某些病痛减轻甚至消除。经过无数次这样的尝试和经验积累,人们逐渐认识到了哪些植物对人体有害,哪些植物对人体有益,进而有意识地加以利用,逐步积累了一些植物药的知识。人类社会进人氏族公社以来,狩猎、捕鱼有了显著的发展,为原始人提供了较多的肉类食物,从而人们逐渐认识了某些动物药,有如对植物药的认识,如以动物的脂肪、血液和骨髓来治病,稍后又发现了各种动物内脏的治疗作用。如《山海经》关于「河罗...食之已痈"和「有鸟焉....名日青耕,可以御疫"的记载,是对我国古代人们从食用动物中,发现动物药的佐证。原始社会末期,随着金属冶炼时代的到来,人们通过煮盐,逐渐发现了盐水明目、芒硝泻下,通过冶炼知道了硫黄壮阳和水银杀虫等,矿物药也就相继出现了。
针灸与外治法的起源
针灸疗法是我国宝贵医学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祖先的一项重大发明。它的起源,一般定在新石器时代,当时人们掌握了磨制技术,制出种类较多的又比较精细实用的石器,除生产、生活工具及装饰品外,还有适合医用的砭石,由于石器制作的原始,自然谈不上有专用的针刺工具,但有一些稍经敲打的粗糙石器,如针形、三棱形、刀形、剑形、锥形等各种形状,它是我国最早的原始外科工具,其后逐渐出现骨针竹针、金属针等,用于针割痈疡、放血排脓等,后世用的刀、针也是在砭石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灸法的起源,缘于人类在烤火取暖时发现身体某些病痛得到缓解,进而发展为通过对身体的某一部位进行固定的温热刺激以治疗疾病,这就是灸法。《说文解字》火部谓「灸,灼也」。王冰注解《索问.异法方宜论》称「火艾烧灼,谓之灸炳」。可见灸法的产生应当在人类学会用火之后。「灸」字的含义,是指长时间用「火」治病,所以古代也有直接称灸法为「火」的。
《素问.异法方宜论》载「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炳。故灸炳者亦从北方来」。这说明了灸炳的产生与北方人在寒冷的生活环境中生活有密切关系。古代人在气候寒冷或身体不适时,偎近火堆取暖,在这一过程中,他们逐渐发现身体某些固有的病痛,却因此得到减轻或缓解,于是发现了烘火取暖可疗病的认识,进而逐步发展成以兽皮或树皮包上烧热的石块或沙土,贴附在身体某-部位 ,既舒适又方便..且能保持较长的热感,以治疗病痛;有时采用树枝或干草作燃料,点燃后,熏烤某些疼痛部位,以达到治病止痛的目的,这是原始的热熨法和灸法(后世经发展改用布包炒盐或其他矿物、植物药炒热熨疗)。用艾叶作灸治原料目前是常用的方法,由于艾叶具有温经、止痛、易燃、性昧芳香、遍地生长和易于贮存等特点,故后世起用为灸法的主要原料。
外治法起源于原始社会。原始时期生活艰苦,人兽杂处,环境险恶,碰撞搏斗在所难免,而部落间的械斗也是经常发生的,因此各种伤痛、疾病不时发生。对于外伤,人们用泥土、野草、树叶和树皮草木灰等敷裹伤口,久而久之,人们逐渐地发现了-些适合于敷治外伤的外用药。人们为了减轻外伤所致的剧痛和出血,自然会用手抚摸或压迫伤处,从而形成了较早的按摩术和止血法。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人们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积累,原始人逐渐懂得了用兽角进行「杯吸术」,用甲壳、兽骨、鱼刺等剔除异物,排脓放血。后来逐渐学会用燧石刀切脓肿续骨固定术等。
对于疾病的认识,也是经过不断探索和长期医疗实践的积累过程。在甲骨文中已有疟、疥、耳鸣、下利、不眠、疾首、疾耳、疾目、疾鼻等记载,表明当时对疾病已有了初步认识。
由此可见,中医学起源的历史,也就是人类文明史的发展史,它是古代劳动人民长期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与疾病乃至-切危险因素作斗争的历史。它来源于感性认识,服务于理性实践。
人类在长期的医疗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了医疗理性认识,经过反复验证,不断更新、创造和发展,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医药理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