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常见问题 > 
当前位置:首页 > 常见问题 > 

中医师承培训机构

来源:互联网 2020-09-17 322

师承教育是通过教师手把手带学徒的一种传统教学方式,是我国几千年来中医教育传承的主要形式。

中医师承培训机构

师承和校承,它们在学生的来源、对师资的要求、学习的时间和培养的目标上都是有很大区别的。由于师承教育和校承教育各有优劣,所以这两者需要配合起来,取长补短,共同发挥作用,为培养更多优秀的中医继承人服务。

师承教育不可取代

中医药人才成长,必须坚持走「读书、从师、临证、再读书、再从师、再临证」的途径

中医院校教育为何取代不了传统的师承教育模式?因为师承教育是以「个性化」为特征,院校教育以「标准化」为特征。师承教育主要强调临证技能、技艺训练,而院校教育则主要解决学术与知识的大量积累,两者各有侧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负责人指出,中医药学的特点和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的特殊性,决定了师承教育在中医药人才培养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医药人才成长,必须坚持走「读书、从师、临证、再读书、再从师、再临证」的途径。

第三批国家级中医继承工作导师、名老中医毕庚年的学术继续人窦剑,如今已是河北医大三院的副院长。窦剑说,通过跟师学习,真正懂得了中医应该怎样给病人看病,中医书应该怎么读。跟老师学到的不仅是一个个方子,更重要的是独到的经验和思路。

「师带徒」离不开「名医」

师承教育,让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思想与实践经验得到了总结、提炼和继承,甚至得到了抢救性挖掘

李士懋是第二届「国医大师」拟表彰人选,河北省首位「国医大师」,全国第二、三、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每次出门诊之后,当晚他就组织弟子点评处方,直到弄清弄懂。他创造出师承带教「六结合」:激发兴趣与关爱徒弟相结合、系统讲授与随时讲解相结合、口传笔授与执手施教相结合、长期培养与分段实施相结合、师徒互动与徒弟互学相结合、临床实践与总结研究相结合。

名师出高徒,传统的「师带徒」培养模式离不开「名医」。全国中医药师承教育开展以来,2875名老中医药专家指导4716名继承人,其中790名老中医药专家建立了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朱良春、李辅仁、张琪、张学文、周仲瑛、苏荣扎布、唐由之等国医大师均届耄耋之年,但目前仍坚持担任第五批师承工作指导老师;程莘农、陈可冀、张伯礼、石学敏等两院院士先后担任过师承工作指导老师。

为草根中医打开大门

专家建议将中医师承纳入国家正规教育,丰富中医药人才培养方式和途径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说,目前师承教育主要有两个层次。一是通过师承教育的方式,按照执业医师法的有关规定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取得执业资格。二是通过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继承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培养高层次中医药人才。

长期以来,民间中医药处于一种尴尬境地。《执业医师法》规定: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或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的人,首先必须具有医学专业本科、专科或中专学历。这些民间中医,虽然具有某一领域的专长,但由于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低,连报考的资格都没有了。师承教育能否为他们行医打开方便之门?

山西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张波说,已对民间中医药人员开辟了准入渠道,通过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经认定后可在一定范围内合法执业,让民间中医有用武之地。

由于种种原因,中医师承一直未能纳入国家正规教育,致使学徒质量参差不齐,前途命运各异。专家建议,应将中医师承纳入国家正规教育,制订师承教育标准和相关政策措施,探索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师承教育模式,丰富中医药人才培养方式和途径。

变标准化为个性化

打破同一尺度、同一规格培养人才的现状,体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保护个性与灵性

一样的教材,一样的老师,培养的学生千人一面――近年来,中医院校教育同质化现象,引起了中医界的忧虑。

山西中医学院院长周然说,中医的精髓是什么?是中医理论,是中医认识生命、防治疾病、增进健康的独特思维方法。当前,中医院校开设中医理论课程,使用全国统编教材,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中医理论体系具有鲜明的开放性特征,适合开放式教学,程式化的教材体例限制了学生的领悟与思考。

成都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曾定伦有一位师承的学生,这位学生跟师三年,勤奋好学,聪敏过人,老师和学生经常在一起讨论病历,每诊治一位患者,二人都要分析一番,久而久之,邱敏就能分析出老师处方的用心所在,理法方药,娓娓道来,在多家专业报纸和期刊上整理发表老师的学术观点,并且出版了《曾定伦杂病学术经验集萃》,受到读者广泛好评。曾老师也这样说道,当一名好老师不光要传授专业知识,更要教育他们成为一名品德高尚、人民需要的中医师,首先要自己做到,才能培养出德艺双馨的好学生。共同把规培师承教育搞好,为中医的传承发展添砖加瓦,尽自己的责任。

山西中医临床学院与附属医院实行院系合一,师资相对充裕,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确立了符合医学教育规律的「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具体措施,打破了传统的中医教育同一尺度、同一规格培养人才的现状,使得中医教育体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适应学生个人发展需要,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该院本科生导师制实行双向选择。学校根据导师的任职条件和要求,经严格考核,把优秀的导师推荐给学生;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点和专业要求选择导师。导师在全面了解学生情况后确立师生关系。

用中华文化「固本培元」

中医学生只有接受传统文化熏陶洗礼,才能成为真中医、大中医。防止中医西化,根本在于确立中医思维

不少中医药大学毕业生感觉没学会看病,不敢去给病人把脉,只好当了医药代表。有人甚至把中医药大学戏称为「医药代表大学」。西化的中医教育,培养不出会看病的中医,他们最终成了「中医的掘墓人」。

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徐安龙曾在国外留学工作10年。他说,德国慕尼黑理工大学学者发明了一套既符合中医经典理论、又能研究中医疗效的统计分析方法。如果我国中医研究再不坚守祖先的宝贵经典,不围绕中医临床自身特色,一味照搬西医的临床研究,很可能被西方学者甩在后面,甚至导致中医药研究要向西方取经。

高建忠说,中医院校培养的中医学生是否合格,从专业角度分析,主要看学生是否学到了中医思维。评判一名医生是不是中医,也主要看其是否用中医思维诊疗疾病。防止中医西化,最根本的问题是确立中医思维。

周然说,中医院校培养不出真中医,从根本上讲是教育目的出了问题。中医院校一直充当着「代工」的角色,长期在按西医主导的医疗服务模式培养学生,这些学生毕业后又按西医规定的临床科研套路从事工作。在这样的导向下,其结果只会是中医西化,离国家发展中医教育事业的初衷越来越远。所以,办什么样的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是中医院校需要认真反思的问题。

从2010年到2012年,山西中医学院在中医、中西医结合、针灸推拿三个临床专业陆续开设教改实验班。2013年,在实验班的基础上组建了傅山学院。明末清初山西名医傅山,既是中医大家,又是文化大师。周然说,傅山学院作为教学改革试验田,就是希望学生以傅山为镜鉴,用中华文化、中医文化和三晋文化「固本培元」。中医院校要为中医事业培养新一代铁杆中医人才。中医人只有接受传统文化熏陶洗礼,才能成为真中医、大中医。

中医教育不能「纸上谈兵」

「书本中医」一上临床,脑子里只有「银翘散」。教材越编越厚,有用的内容却越来越少,基础和临床严重脱节

不少学艺未精的学生,把中医开方等同于「银翘散」,出手就是加减「银翘散」。因为中医药大学教的首先是银翘散,也必考银翘散,「书本中医」一上临床,慌了手脚,脑子里也只有「银翘散」。

一些中医药大学在全国的生源都很好,特别是国医班的学生,高考分数都可以上清华北大。然而,他们入学后对中医的信心非但没有增强,反而是下降了。徐安龙分析,这说明学校教育没有让他们感受到中医的宝贵与特色所在,很多学生对中医经典掌握得不够,基本功薄弱。院校教育没有很快让他们树立临床治疗的信心。

点击展开
热门资讯
学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