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常见问题 > 
当前位置:首页 > 常见问题 > 

早教是什么 要教什么

来源:互联网 2020-09-18 316

早教到底应不应该上,是不少妈妈特别纠结的问题。

最近很多家长都问过,孩子应不应该上早教?多大上早教呢?上早教是否有好处?

本文目录

早教到底是什么?

宝宝在0-6岁是大脑发育最快的时期,如果这时能丰富儿童的生活,针对儿童的年龄特点给予正确的教育,就能加速儿童的智力发展,为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形成奠定基础。

对于0-3岁的宝宝来说,早教并不是让宝宝学会什么,而是丰富宝宝体验的过程,让宝宝通过游戏加体验的方法,注重在宝宝行为与性格上的培养。早教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其效果往往不是立竿见影,而是在潜移默化中,慢慢地对孩子的行为与性格产生积极的影响。虽然幼儿期宝宝发育还不完全,但不代表幼儿就没有对外的感知能力。

早教对于宝宝来说是必须的,但是应该带宝宝早教中心吗?

如果宝宝父母属于早早的就熟读各种早教书籍,对陪宝宝玩有各种各样的点子,又有固定的时间陪宝宝,那我觉得你业可以不选择去早教中心。父母是孩子最好的第一任老师,能给最多的陪伴,多玩,和自然接触,在故事中学习,在亲情中成长,这样的宝宝长大一定错不了。

如果你对如何给宝宝早教摸不着头脑,或没有那么多时间陪伴,那可以选一个合适的早教培训班。

但一定要记住:早教班并不是把宝宝扔给老师就算了,更大的意义是父母在早教班里学习,回家后给宝宝持续地输入。

而已经选择了早教的家长,学会陪同孩子上课的技巧,也是非常有必要的,毕竟作为孩子最信任的人,你的态度会非常大地影响孩子上课的效果。看了今天的推荐,相信会对妈妈们有所启发!

同样55-60分钟的一节早教课程,为什么有的宝宝参与度高,表现很出色?有的宝宝就反应平平甚至完全不在状态?为什么看似很简单的指令性动作,有些宝贝就敢于尝试,大胆去做.有些宝贝就缩在妈妈的怀中,只是怯生生的看?!~

我想说原因不在孩子那,而在大人这!一起来看看到底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接下来你就会知道原因所在?!上早教,不仅仅是你所想所看到的这些!希望大家认真看过后,对早教不再有误区和偏见!

上早教请别这样上!

1.这周内容和上周是差不多的,这周我们就不上课了

对小朋友来说,重复性学习的好处在于,第二周在熟悉的环节中,宝宝能够预见到自己上一周的探索活动出现的结果,对于宝宝自信心的建立有极大帮助。并且,老师在每周开展活动时也是带着变化性的重复,让孩子在熟悉和自信中感受小小的挑战,从而获得体验和自信,同时,哪怕是完全相同的内容,孩子在两次课中得到的感受一定也是不同的。

2.觉得早教课没什么效果,宝宝上了没很大变化?

爸爸妈妈要先弄明白,效果和变化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没有量变,就不可能有质变,种一颗花草,一颗树,需要的是每一天的空气,阳光和雨露,在早期教育孩子这个问题上,如果爸爸妈妈要用结果化,过于功利的思维方式去评断,让孩子最终丢失了体验生活这一过程,那必将得不到任何好处。

早教的主体是谁?孩子还是家长?有些家长认为,小朋友上课以后必须要有一个展示,比如会唱一首歌,会画出一只小狗,会说一句英语之类的。要知道,早教主体更多的是家长。家长带宝宝来上课,学习的是和宝宝更有效的亲子互动方法。质疑效果的家长可以先反问下自己,你有坚持每周带孩子上课吗?持续上课很重要,三天打渔两天晒网效果肯定大打折扣!回家以后真的有跟孩子一起互动吗?我们希望加强家长的参与,让课堂上的育儿精髓得以延伸。从课堂到家庭,这本来就是早教的最佳途径。有的妈妈下课会主动向老师学习上课的音乐,以便回家唱给孩子听;还有些家长会加老师的微信,有孩子的问题就会和老师及时沟通;我们发现,这样的家长培养的宝宝通常进步会特别明显。作为孩子最重要的老师,家长您是被动学习者还是主动学习者呢?

3.宝宝在教室里跑圈圈,老师就应该阻止他!

老师对于宝宝在课堂上跑圈圈此类看似没有秩序性表现的处理方法是分情况的。10-16个月的宝宝,对走这个动作还在自我体验的感知阶段,如果直接阻止小朋友通过跑的方式探索,有悖于孩子的生长规律。相反,老师会用有趣的方式去引导他,比如音乐课上正在探索乐器,如果有小朋友在跑圈圈,老师就会说:「宝宝喜欢跑,那我们就拿着乐器站起来,跟他一起跑着玩手里的乐器。"当小朋友看到大家都在跟他做同一件事情时,他就会被吸引并逐渐融入和跟随。2岁半到3岁的宝宝,正在经历叛逆的2岁和恐怖的3岁,是需要建立规则感的阶段,如果选择去压制约束他的行为,只能换得孩子暂时的妥协,他从内心上并不完全理解。早教老师在课堂上不会放任宝宝随心所欲,会先肯定和包容他的情绪,再给一个方案让他自己选择。

4.孩子那么小,不需要早教!

怀胎十月的时候,相信各位爸爸妈妈就开始每天热情高涨的给腹中的孩子做胎教,抚触、交流、放音乐……,怎么出生以后反而觉得孩子太小,不需要正确的科学教育了呢?著名的俄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巴普洛夫说过:「当孩子出生后第三天开始教育,那么你就已经晚了两天」。早教重不重要,从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国情咨文中可以找到答案,他倡导全民早教,让更多美国公民能够享受政府提供的早教服务以便提高公民素质,孩子在父母眼里是永远都长不大,有一种冷是因为奶奶觉得冷,而有一种小是爸爸妈妈觉得孩子小,想要让孩子成为一个有用的、独立的个体,那么前提一定是爸爸妈妈首先不会把孩子当小孩,不会觉得孩子小,而是孩子在每一个阶段都有需要学习的本领,他在父母眼里是个有用的人,那么他才会真正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哦!

5.我的孩子一进教室就哭,他不喜欢这儿!

宝宝第一次进教室哭,那是一个信号,它在告诉妈妈「我觉得我不安全,因为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人,没有过这个体验,所以,我有点不舒服,妈妈,我平时在家里一个人时间太久了」,而这种信号竟然被大人解读为孩子不喜欢这里,从而真的继续不让孩子享受这种体验的权利,孩子没有选择的权利的,那么后果自然可想而知。。。

还有些家长上了几节课,不分场合当着孩子的面就说我的孩子不喜欢学校,不喜欢什么课,不喜欢哪个老师。首先,家长没有仔细观察小朋友的反应和他自己的需求;其次家长的引导是有问题的;最后,家长的态度直接影响了小朋友的判断。

早教中心是一个集中而自由的社交环境,小朋友刚开始可能会有恐惧感,家长的态度就显得格外重要。如果宝宝害怕这个环境家长就放弃,那以后上幼儿园怎么办呢?进入社会以后,不想去接受的东西就选择逃避吗?所以,家长的正确做法是鼓励和陪伴小朋友尽量融入新的环境。

上早教请别这样做!

1.爸爸是教室里的透明人

有的爸爸在课堂上会坐在一边旁观或者玩手机,老师去邀请他和宝宝一起互动,爸爸就会摇头不参加。大多时候会像个观众一样看着,让宝宝什么事儿都找妈妈。教育是父母两个人的事儿,爸爸平时陪伴宝宝的时间本来就比妈妈少很多,所以请珍惜课堂上的45分钟。我们发现父母双方都很投入的小朋友,他的参与性和表现力都要强得多.所以父母希望孩子是什么样子,自己就需要以身作则。如果你抱怨自己的宝宝不像其他孩子那样积极参与活动充分表现自己的时候,先反查一下自己有没有这样做过表率呢?

2.请假,请假,随意请假

爸爸妈妈每天好忙碌,今天要加班开会,明天要应酬客户,后天要和朋友聚会,大后天要美容要逛街要健身……就是没有时间陪着孩子来上课。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日程表,会把认为重要的事情和重要的时间保护起来,为什么每周才45分钟陪孩子上课这么重要的事情永远被排在所有安排中最后一项,难道陪伴孩子的成长是最可有可无的日程安排吗?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不可逆转、没法弥补,请珍惜!

3.一个宝宝上课N个陪伴人

新爱婴的课堂原则上是1个家长陪伴1个宝宝进教室上课,但有些时候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都想进去,想知道我们上课的内容是什么?小朋友的反应是什么?不想错过孩子成长的每个点滴。但是这样会造成课堂上很拥挤,影响上课的氛围,宝宝的专注力也很容易被分散。所以,我们的建议是一个人重头陪到尾,这样对宝宝上课情绪和互动的连贯性也有帮助。

4.对于孩子之间的小摩擦过度反应

小朋友之间有一些小摩擦很正常,有时候是无意识的。有的家长会很生气地指责小朋友,就算对方家长道了歉他的态度还不依不饶。大人应该多一些体谅和宽容,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待小孩之间的这种无心之举只会给宝宝造成紧张和压力。还有的家长觉得自己孩子有招惹到其他宝宝,就立刻很紧张的大声呵斥宝宝,甚至当众打孩子。孩子完全被家长的态度吓到了,情绪更加失控。家长不妨耐心温柔的告诉孩子不应该怎样做,并主动向对方宝宝和家长有礼貌的致歉,给孩子做个好榜样。遇到孩子的纠纷态度一定要冷静淡定,不要以暴制暴,让宝宝的心灵受到伤害。

点击展开
相关文章
热门资讯
学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