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火的三伏贴,到底是啥呢?大约处在阳历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中下旬就是每年的三伏天了,伴随三伏天的到来,各个医疗机构的「三伏贴」宣传也应景而来。
所有的三伏贴的宣传都在说,三伏贴是利用一年中自然界阳气最旺的时段来提升人体的阳气,能起到未病先治,提升正气,扶阳固本,激发免疫力的作用。对于虚寒体质的人,抓住这个时间进行贴敷治疗,能减少冬天容易发作的咳喘等虚寒性疾病复发的几率,所以三伏贴适用于阳气不足、肺气虚弱、虚寒疼痛和一些免疫功能低下类的疾病。
三伏贴的功效主要包含以下几类:
①呼吸系统疾病:易感冒者、慢性鼻炎、哮喘、慢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慢阻肺等。
②消化系统疾病:虚寒性胃痛、腹泻、消化不良、厌食等。
③骨关节疾病:颈椎病、肩周炎、腰痛、腰椎病、风湿病、类风湿关节炎、退行性骨关节病变等。
④妇产科疾病:月经不调、痛经、产后头痛等属寒证者。
⑤小儿疾病:体虚易感、哮喘、支气管炎、消化不良、厌食、遗尿等。
⑥调理(治未病):免疫功能低下,阳虚体质,气虚体质,亚健康等。
在药物选择上,凡是临床上有效的汤剂、丸剂,均可熬膏或研粉用于穴位贴敷。而外用药在使用上一部分就不再像口服用药那样禁用约束,正如吴师机在《理瀹骈文》中所说:「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与内服药物相比,贴敷药物又有以下特点:
①气味俱厚,甚至力猛、有毒之品。如生南星、半夏、川乌、草乌、巴豆、斑蝥、甘遂、马前子等。这些药物口服有毒,对肝肾等脏器有损害,但气味俱厚、药性猛烈、穿透力强,透皮给药,能通过经络腧穴直达病所,起到速捷的效果。
②通经走窜、开窍活络之品。如麝香、冰片、丁香、肉桂、花椒、白芥子、生姜、葱白、大蒜、细辛、白芷、皂角、穿山甲、乳香、没药、王不留行、牛膝等。这些药物,不仅本身能调理相应的病变,而且通经活络,走而不守,能促进其他药物向体内的渗透,以发挥最佳效应。
③补法可选血肉有情之品。如羊肉、鳖甲、龟板、鹿茸。这类药在膏剂中用得较多。
处方及敷贴
采用温肺化痰穴贴:炒白芥子,细辛,百部,白芷,醋五味子,冰片。敷贴中,白芥子可辛散温通,豁痰利气;细辛可发表散寒,温肺化痰;白芷辛温,发表祛风;冰片辛苦性凉,外用能清热消肿,止痒止痛。
贴敷时,可在局部涂抹姜汁,使诸药之性透过皮肤渗入脉络以发挥药效,起到透皮、促进药物吸收的作用。
取穴位
取大椎、膻中及双侧肺俞、膏肓共六个穴位。
人体背部为五脏俞穴所会,故选穴以背部穴位为主。大椎穴振奋阳气,补虚益肾;肺俞穴宣发调气,降逆化痰止咳;膏盲穴健脾胃,补肺虚,培肾源,宁心神;膻中穴理气通络,宣肺降逆,宽胸化痰平喘。诸穴合用,共奏温阳补气,化痰平喘之功。
敷贴时间
每伏从第一日起,隔两日贴敷一次,每次四小时,每伏贴三次,共贴三伏。
三伏贴对减少反复呼吸道感染,小儿感冒及支气管炎,肺炎的发作次数方面具有明显作用,治疗效用分别出现在连续贴敷的第2-3年,故建议干预疗程以连续3年为宜。
在敷贴三伏贴时,应注意皮肤情况。
贴敷后,若出现局部皮肤微红、轻度瘙痒,则为正常反应;若出现刺痒、灼热、疼痛感觉,应立即取下敷贴,禁止抓挠,并不宜擅自涂抹药物,一般均可自行痊愈;如若皮肤出现红肿、水泡等严重反应,则需及时到皮肤科就医。
贴敷的部位主要以任脉督脉为主,最常选用大椎、膻中、定喘等,根据病情选取穴位。
贴敷后局部的轻度瘙痒、灼热感,多为药物正常反应,如果没有发红肿胀,可以继续应用。如果局部起泡、破溃,应立即揭下药膏,用碘伏等局部消毒,无菌包扎,每日换药1~2次,直至愈合。若皮肤出现红肿、水泡等严重反应,需及时到皮肤科就医。
每个人体质不同,对药物的反应不同,即使患有冬病,也非人人适合,要根据自身情况和医生建议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