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人生病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导致的,其中占据重要角色的就是「邪气」。什么是「邪气」?《素问・五运行大论》有「五气更立,各有所先,非其位则邪,当其位则正」。由此似可推论不正之气即为「邪气」。
《内经》将邪气分为阴、阳两类。《素问.调经论》:「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阳,或生于阴,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阳邪」,即从外而来的「外邪」或「表邪」。自然界的「风、寒、暑、湿、燥、火」六气都属于阳邪,是导致疾病的外因。
「阴邪」,指「内邪」或者「里邪」。饮食不节、内伤脏腑、痰湿内生属于「内邪」;起居不慎,碰伤摔折导致淤血内生,或者七情太过,暴喜暴怒,忧思悲恐,导致气血紊乱,这些都是「内邪」。是导致疾病发生的内因。
简单理解,六淫邪气侵袭是疾病发生的外因,情志所伤、饮食失常是疾病发生的内因。
1、六淫:
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在正常情况下称之为六气,是不会使人生病的,只有当气候变化异常,六气发生太过或者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如春天当温而反寒,冬季当凉而反热),以及气候变化过于急骤;(如暴寒暴暖),超过了一定的限度,使机体不能与之相适应的时候,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六气由对人体无害而转化为对人体有害,成为致病的因素。这时候,六气就变成「六淫」了,则为邪气。自然界中经常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致病因素,但并不是所有接触这些因素的人都会发病,若邪气偏胜,正气相对不足,邪胜正负,从而使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气机逆乱,便可导致疾病的发生。
2、七情内伤
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正常情况下不会使人致病,七情转变成为致病因素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其一,刺激超过一定限度,突然性(暴怒、骤惊)、强烈性(大恐、狂喜)、长期持久性(过忧、久悲);其二,机体的耐受、调节功能失常,引起脏腑气血功能紊乱,阴阳失调,发生疾病。此时的七情才能成为致病因素。
3、饮食劳倦
饮食失于节制。如过饥过饱,或饥饱无常。或喜食某种性味的食物或专食某些食物。包括饮食偏寒偏热,偏嗜五味,或食类偏嗜等。过劳包括劳力过度、劳神过度和房劳过度。过度安逸包括体力过逸和脑力过逸。《素问・宣明五气》说:「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4、疠气
是一类具有强烈致病性和传染性病邪的统称。明・吴又可《温疫论・原序》说:「夫瘟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指出疠气是有别于六淫而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感病邪。又称为「疫毒」、「疫气」、「异气」、「戾气」、「毒气」、「乖戾之气」等。疠气可以通过空气传染,经口鼻侵人致病;也可随饮食、蚊虫叮咬、虫兽咬伤、皮肤接触等途径传染而发病。疠气和六淫最主要的区别在于疠气具有强烈的传染性。疠气的致病特点:发病急骤,病情危笃;传染性强,易于流行;一气一病,症状相似。疫疠的发生与流行,多与下列因素有关:1)气候因素:自然界气候的反常变化,如久旱、酷热、湿雾瘴气等。2)环境和饮食:如空气、水源、食物的污染。3)没有及时做好预防隔离工作。
如何抵御邪气的侵扰?《黄帝内经》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疾病的发生涉及到正气和邪气两方面的因素,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基础,邪气侵犯是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所以预防疾病发生也必须从两方面着手:培养正气,提高肌体的抗邪能力;采取多种措施防止病邪侵袭。简单来说就是增强正气,规避邪气。扶助正气一方面重视精神调养,要防七情内伤,要防偏食,保持适度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打太极拳等适度的体育锻炼可达到强身健体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