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针灸证书,主要分为两种如文章所述:
1.卫生部门颁发的执业中医师证,要求非常高,非医学类高校毕业,并进入医疗卫生机构,很难考到。一旦考到就可以注册到医疗机构去从事针灸及相关医疗工作,同时有处方权。这个一般就是我们所说的医生证。医院里的针灸医生都是必须有这个的。
劳动局针灸师培训中心
2.劳动部门颁发的各级针灸师证,这个只是上岗证,一般都是以培训机构的名义来取得,多是以营利为目的,按法律规定是不可以从事医疗行为的,也没有处方权,医院一般不会要的。但是也有人打着擦边球在小医院或者私营医院或者诊所等从事医疗行为。
关于针法补泻作用的论述
杨氏对针法补泻的原理也作了阐述,《针灸大成・经络迎随设为问答》中说:「……欲治经脉,须调荣卫,须假(借助)呼吸。经曰:卫者阳也,荣者阴也;呼者阳也,吸者阴也。呼尽内针,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者,即是取气于卫。吸则内针,以得气为故者,即是置气于荣也。」这是从营卫阴阳来分析补泻法的要领。浅层为卫,属阳;深层为营,属阴。呼则气出,为阳;吸则气入,为阴。补法须从营置气。「卫气者,浮气也,专主于表;荣气者,精气也,专主于里。」「当知荣卫内外之出入,经脉上下之往来,乃可行之。夫荣卫者阴阳也……乃是因其阴阳内外而进退针耳。至于经脉为流行之道……乃是因其气血往来,而顺逆行针也。大率言荣卫者,是内外之气出入;言经脉者,是上下之气往来。各随所在顺逆而为刺也。」认为针刺补泻法离不开营卫气血的深浅出入和上下往来。以顺其气为补,逆其气为泻。「阳下之曰补,阴上之曰泻。」因为阳气生于外,所以补法要使阳气入内;阴气生于内,因此泻法要使阴气外出。营卫气血说是补泻的理论基础,「百病所起,皆始于荣卫,然后淫于皮肉筋脉,……是以刺法中但举荣卫,盖取荣卫逆顺,则皮骨肉筋之治在其中矣。」荣卫之气均出自谷气,所以杨氏指出:「凡刺浅深,惊针则止;凡行补泻,谷气而已。」
补泻的大小之分
杨氏认为「刺又大小」,有手法较轻(平和)的「平补」「平泻」(小补、小泻);有手法较重的「大补」「大泻」。《针灸大成・经络迎随设为问答》:「问:刺有大小?答曰:有平补、平泻,谓其阴阳不平而后平也。阳下之曰补,阴上之曰泻,但得内外之气调则已。用大补、大泻,惟其阴阳俱有盛衰,内针于天地部内俱补俱泻,必使经气内外相通,上下相接,盛气乃衰,此名调阴换阳,一名接气通经,一名从本引末。审按其道以予之,徐往徐来以去之,其实一义也。」所称「平补,平泻」是指手法较轻、刺激量较小的补泻手法,而「大补、大泻」则是手法较重,刺激量较大的补泻手法。平补、平泻只用轻慢柔和、由浅而深(补)或由深而浅(泻)的捻转和提插法,使内外(深浅)之气调和即可。大补、大泻则要分别在天部、地部(或分天、人、地三部)每一部都施行补泻手法,以达到经气内外相通、上下相接。如烧山火、透天凉之类。
由此可以看出:「补法」有属于弱刺激,有属于强刺激。「泻法」也是如此,有属于强刺激,有属于弱刺激。也就是说,有属于弱刺激的「平补平泻」,有属于强刺激的「大补大泻」。
透穴针法的应用
金、元时期的针灸家提出「一针两穴」的透穴针法,这是采用不同的方向、角度和深度以同一针作用于两个穴位来增加针刺的强度。有四肢内外侧或前后侧相对穴位的「直透」,各部上下方或前后方邻近穴位之间的「横透」,以及一穴透刺多穴的「多向透」等法。如《玉龙歌》:「偏正头风痛难医,丝竹空金针亦可施,沿皮向后透率谷,一针两穴世间稀。」杨氏在注解中又补充了许多实例,如风池透风府或合谷透劳宫治偏正头风。印堂透左右攒竹治小儿惊风。地仓透颊车或颊车透地仓治口眼沸薄M肺透额角治头疼、眩晕。瞳子s透鱼腰治目红肿痛。膝关透膝眼治膝肿痛。昆仑透太溪治腿足红肿。间使透支沟治疟疾。液门透阳池治手臂肿痛。采用透穴针法可扩大刺激面以增强针刺的强度,或使针刺感应易于扩散传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