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常见问题 > 
当前位置:首页 > 常见问题 > 

如何考取针灸资格证

来源:互联网 2021-08-19 347

针灸是一种中国特有的治疗疾病的手段。它是一种「内病外治」的医术。是通过经络、腧穴的传导作用,以及应用一定的操作法,来治疗全身疾病的。中医针灸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长久以来的医学经验与理论知识的积累,是中华民族传统医学瑰宝。

在衣不蔽体的原始社会,人们不断地与疾病进行斗争。当人们感到身体不适或有外伤时,用手或其它工具按压身体的某一部位时,疾病或许有所缓解。随着经验的积累,人们逐渐发现用一种叫做「砭石」的石头按压效果较好,砭石也就成为最原始的针具,按压的部位也就逐渐变成了我们现在所叫的「穴位」。后来人们又发现不同的穴位有其相似的功效,例如沿手臂内侧有十几个穴位都能治疗肺部的疾病,把这些穴位连成一条线,也就成为现在的「经络」。针灸的起源说起来也许觉得很简单,实际上它是经过了几千年,甚至几万年的演变与发展而形成的。

经络是什么

经络有点像现代医学的神经,错综复杂,但与神经完全是两码事。人体的经络包括十二正经与奇经八脉。十二正经与中医学的五脏六腑相连,并以五脏六腑命名,环绕周身,首尾相连。奇经八脉包括任脉、督脉等。十二正经与任、督二脉上有很多穴位,其它经脉上没有穴位,但它们对人体气血正常运行、抵抗外邪均有重要的作用。

经络到底是什么? 即使用现代最先进的仪器也无法检测出来。但经络现象确实存在,在我国发现了很多例经络敏感人。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方面的研究会取得更大的突破。

中医非药物养生有许多方法,如:针灸、食疗、推拿、按摩、气功、太极拳、五擒戏等等。在此,我们主要讲针灸养生保健的方法。

针灸在中医药学中属于外治的方法,具有扶正祛邪、疏通经络和协调阴阳的功能,其最基本的作用是调节,通过调整人体失衡的功能而治疗疾病。它不用药,没有药物的毒副作用,比较安全;通过针刺或艾灸调动人体自身的潜力,既纠正了脏腑功能的异常状态,又不干扰正常的人体功能,且一年四季均可施行,是十分有效的养生方法。所以,对于防治亚健康,纠正身心失调,针灸具有绝对的优势。

1、叩击按压法:

针刺体表一定的穴位或部位,通过经络的传导,起扶正祛邪、协调阴阳、疏通经气的作用,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但针刺一定要由医生进行操作,平时,我们在家庭中可以通过叩击、按压某些穴位或部位,也能达到保健的目的。

(1)叩击背部督脉及膀胱经的穴位,督脉由下往上扣,膀胱经由上往下扣。

督脉在背部的循行路线是位于人体的后正中线,从下往上,沿脊柱内,上入脑。

膀胱经在背部的循行路线有2条,从上往下,主要扣击膀胱经第一侧线,与脊柱平行,在脊柱外侧1.5寸,左右各1条。

(2)按压风池、睛明、瞳子s、丝竹空、攒竹、太阳等穴以养目;按压内关、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以和胃养阴。

风池: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入后发际1寸。

睛明:目内眦旁0.1寸。

瞳子s:目外眦旁0.5寸。

丝竹空:眉梢后凹陷中。

攒竹:眉头凹陷中。

太阳: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1寸处凹陷中。

内关: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足三里: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脊外一横指处。

三阴交:内踝上3寸,胫骨后缘。

2、灸法

用艾绒或其他药物放置在体表穴位上烧灼或熨烫,借灸火的热力透入肌肤,经过经络的传导,能起温经通络、行气活血、祛逐寒湿、消肿散结、回阳救逆及防病保健的作用,从而达到治疗疾病和预防保健的目的。

(1)施灸的材料

灸法是中医针灸学中的一种治疗方法。主要以艾叶为施灸的材料,在《名医别录》中记载:「艾叶,味苦,微温,无毒,主灸百病」,经过加工,制成细软的艾绒,再用艾绒搓捏成圆锥形的大、小不同的艾炷或制成艾条,点燃后放置腧穴或病变部位,进行烧灼、熏熨而施行灸法。

(2)艾灸的方法

艾灸的方法有很多种,用艾绒搓捏成大、小不同的圆锥形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的,称为「直接灸」,或称「着肉灸」和「明灸」,又可分为瘢痕灸和无瘢痕灸。施灸时在艾柱与皮肤之间隔垫某些物品,称为「间接灸」、「隔物灸」或「间隔灸」。常用的有:隔姜灸、隔蒜灸、隔饼灸、隔盐灸。

点击展开
相关文章
热门资讯
学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