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绝大部分人并没有进入过心理咨询;另一方面心理咨询是一项个人化的工作,相同学历、相同训练和督导背景的两个咨询师,同一个来访者跟他们分别工作,工作的过程也会不一样的,何况还存在那么多种不同的心理咨询理论和技术;还有一部分原因是营销公号里面充满神奇效果的心理咨询。虽然有一些教学和演示录像,可惜这些视频录制都是事先告知来访者的,抑或是表演的,这些资料多多少少都是被「修饰」过的。进不到心理咨询室,看不到不被「修饰」过的心理咨询过程,我们无从知道神秘的心理咨询到底是怎样的,心理咨询师到底在干嘛。
说起心理咨询师,我们常常把他和心理医生联想到一起。
以至于很多人遇到问题了,不敢去找心理咨询师,怕被人认为有病。
而有些懂一些心理学背景、或者医学背景的人,又会说心理咨询师其实就是个鸡汤大师,只负责给人打鸡血。
还有一些了解的更多,甚至预约过心理咨询的人,会说心理咨询师,其实是一群帮助他人改善生活的人。
那么,心理咨询师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职业呢?
最近看了李松蔚老师的一篇文章,他给心理咨询师下了一个定义。
心理咨询师提供的,是一种个性化的服务。
所谓服务,客户就是第一位的,客户和服务提供者在自愿、平等互惠的前提下达成一个契约――我有需求,你提供服务。
很多心理咨询师会把来访者叫做「病人」,这个称呼本身就错了,就像律师接受客户的辩护委托一样,他们会称呼他们客户为「罪犯」么?
所以做咨询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在未来也会越来普遍,商业上遇到问题可以请咨询,法律上遇到问题也可以找律师咨询,那么生活状态上遇到问题,当然也能找心理咨询师呀?!
正是因为这是一种服务,而且并没有成熟的标准,所以市场上并没有像行医执照一样,所谓的官方机构证书,之前的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执照也已经被人社部取消。
所以,其实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心理咨询师,只要你能提供优秀的、专业的服务。
那么这种服务,是不是某些人说的鸡汤大师呢?
当然不是,心理咨询和鸡汤的区别,是改变。心理咨询的目的,是要看到实实在在的变化。
虽然不同的心理咨询有不同的流派,比如以前很喜欢的武志红老师,后来喜欢的陈海贤老师,现在迷上的李松蔚老师,他们各有各的力量和方法。
不同的老师会用不同的观念和技巧,帮来访者发生改变。
鸡汤给你很多大道理,但你依然过不好一生,心理咨询师不一定给你道理,但是给你带来的改变是具体的,看得见摸得着的。
这个和心里鸡汤带给你那种「我好像更有智慧了」的虚幻错觉,有着本质的区别。
我好像更有智慧了,是一种对过去的「接纳」和「理解」,觉得原来如此。
但是这种接纳,并不一定带来改变,而心理咨询,则是老师带着你实实在在的作出了改变。
当然这里还有一个区别,心理咨询师并不是真正的老师,那种拿着板子盯着你学习的老师。
他们更多的像是一个引导者,他只负责带你来到河边,至于喝不喝水依然是你自己的选择。
按照李松蔚老师的观点,心理咨询师和企业的战略咨询一样,都是去梳理思路,找到节点,然后给予更有用的方法,帮助对方去付诸行动。
这个过程更像一种「促进」。
促进并不能保证实现目标,而是为实现目标去创造有利的条件。
他们可以把你带到河边,最后喝不喝水,怎么喝,喝多少,那都是你自己的选择。
所以,心理咨询,就是一门以促成来访者的改变为核心价值的专业服务。
既然有价值,就得收费,所以以后遇到心理咨询师朋友,就不要说,你是学心理学的,能不能跟我聊一聊?
对心理咨询师来说,聊天一开始,其实就是进入服务流程了。
而且收费1块钱一小时,还是1000块一小时不是关键,而是收费这个动作本身,也是对双方的一种约束。
契约达成,双方就得守约,不是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