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常见问题 > 
当前位置:首页 > 常见问题 > 

职业针灸师证书怎么考

来源:互联网 2021-08-20 347

去卫健委考,针灸有穴法派与手法派的分别。注重穴法者,往往强调某穴对某病症的特异性治疗效果,要求深究穴理,取穴准确。而注重手法者,更强调针刺操作的方向方式,深浅把握,轻重拿捏。实际上,针灸临床的发展,始终循着两条基本思路:找到更适合的刺激点,找到更适合的刺激方式。前者倾向于重穴,后者则偏重手法。这里不妨以此二者为线索,对针灸流派做个简要的介绍。

循着刺激点方向的演化,有两条路径:一是放眼全身,二是收眼局部。前者自汉唐以降,一直在进行。新中国成立后,各种因素影响下,对所谓「新穴」的发现,更是掀起过一阵浪潮,以至穴的数量不但成千,而且上万,几乎到了无处不是穴的地步。数以千万计的新穴,多被归于经外奇穴。此外,又有独立形成体系者,如董氏奇穴、郭效宗有效点等。

从局部诊治整体,其始作俑者,当属耳穴,源出最具浪漫色彩的欧洲国度法兰西。1956年,Nogier此说一出,医学界为之哗然。至1958年此说传入国内后,尤其是五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末的20年间,类似的微针系统一个个被发明,头针、面针、眼针、鼻针、唇针、舌针、手针、足针、腕踝针、脐针、腹针……

粗略考察,各微针系统的理论依据,多在从局部可知整体的观念。自1973年张颖清先生提出全息论后,「全息」成为承载诸多微针系统的重要理论假说。上面提到的面针、鼻针、唇针、舌针、手针、足针等,在阐述时,虽多提及传统中医理论,但据此立论总嫌根基不稳。究其实质,全息或许起到了更重要的支撑作用。另外,中国传统的八卦学说,也发挥了类似全息论的作用,成为眼针、脐针等系统的思路来源。

值得注意的是,头针(现代流传最广的焦氏头针)的理论依据,与其他诸系统有别,是将神经解剖中大脑皮层的功能定位,直接「投影」到头皮。也就是说,虽然头针系统同样将人体各部容纳其间,但背后隐约有一个实体结构为基础。更有意思的是,头针虽也有「包治百病」的功效,但始终强调对脑源性疾病的治疗作用。这一点对理解诸多微针系统,颇有启示。

除了探索新的刺激点,传统腧穴的用法也是备受关注的内容。约略来看,当下对传统腧穴的应用,常见以下4种思路:从经典阐释,寻古籍经验,受药性启发,以及从解剖考察。注重从经典阐释者,通常强调特定穴的应用,如原穴、络穴、五输穴等;各类特定穴中,又往往以五输穴最受推崇。另有五输穴与时间结合形成子午流注针法,下文将专门讨论。《内经》以降,专论针灸的古籍有数百部,其间记有大量诊疗选穴的经验,虽嫌良莠不齐,但珍宝决计不少。元明朝间,很多选穴经验被编入歌赋,流行于世,成为针灸后学的宝贵财富。自民国起,又兴起一种关于穴性的学说,以穴比附药,从性归类穴。如祛风穴有风门、风池、风府等,祛痰穴有膻中、上脘、丰隆等。这一穴性说对此后针灸学术影响深远,已成为今天近乎主流的观点。最后,从解剖考察穴局部的组织结构,并发现穴的新用法,如用哑门风府治疗延髓麻痹,用背部督脉穴治疗截瘫。以上思路,或循古典,或从现代,或谋精进,或求旁通,都为传统腧穴用法的开拓,作出了重要贡献。

刺激方式,或者说针刺手法的演化,在明代曾达到高潮。除了广为传颂的「烧山火」、「透天凉」,明代医家还创设了众多写意的针刺手法,诸如青龙摆尾、白虎摇头、苍龟探穴、赤凤迎源、龙虎交战、子午捣臼等。较之《内经》时代,手法的形式无疑得到极大丰富。不过,这种因循手法的方向,在今天相对没落,或有嫌其操作繁复之虑。反而是刺激形式演化的另一个方向-针具,得到了长足发展。

除结合电刺激形成的电针,借助药物刺激形成的穴位注射,发现新材料形成的穴位埋线等,略有「跨界」之嫌外,对针具本身的改良,也结下累累硕果。如以《内经》九针为基础制成的「新九针」,将九针中的「大针」发展为芒针,在耐高温金属中探索新材料锻制的火针,将浅刺法体现在针具上的皮肤针(梅花针),改良针具以便长时留针操作的皮内针、浮针,以及当下流传甚广的小针刀(发明于1976年)等。值得注意的是,以小针刀为代表的多种现代针具,其治疗的理论依据,主要已不再是传统经络腧穴,而是更接近现代医学。且看下文「软外」一节详解。

穴法与手法,更确切的说,刺激点与刺激方式,始终是针灸临床最关键的两个要素。对初学者来说,把握好这两条线索,再面对不时涌现的各种新学说、新理论、新方法时,便不致手足无措。

点击展开
相关文章
热门资讯
学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