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打黄梅头,四十五日无日头」。近日,广州也迎来了梅雨季节。随着阴雨维持时间的延长、暖湿空气加强,湿度不断增大,梅雨固有的特征也就越来越明显了。《素问脏气法时论》曰:「脾主长夏」,脾脏喜燥恶湿。就是说脾容易被长夏的湿邪所困,湿为阴邪,易伤阳气,且湿性重浊,常令人四肢困重、脘腹痞满、胸闷。何以灭湿?当归梅雨季的除湿法宝祛湿剂。下面就由中医药膳小编为大家整理一下祛湿剂的概念是什么?分类有哪些?
本文目录
一、祛湿剂的概念
凡以祛湿药为主组成,具有化湿利水,通淋泄浊等作用,治疗水湿病证的方剂,统称祛湿剂。
二、祛湿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1)应辨清病变寒热,夹寒者宜温,夹热者宜清。
(2)辨清病变虚实,实证当以渗利,虚者当以温化。
(3)祛湿药多伤津,当兼顾阴津。
三、祛湿剂的分类
祛湿剂适用于湿病,其分为燥湿和胃、清热祛湿、利水渗湿、温化寒湿、祛湿化浊和祛风胜湿六类。
(一)燥湿和胃――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二)清热祛湿――三仁汤(《温病条辨》)
(三)利水渗湿――五苓散(《伤寒论》)
(四)温化寒湿――真武汤(《伤寒论》)
(五)祛湿化浊――完带汤(《傅青主女科》)
(六)祛风胜湿――独活寄生汤(《备急千金要方》)
四、祛湿药
外湿:
①湿邪客于肌表(表证):头胀重痛,肢体沉重,恶寒发热,脉濡。见表证在解表剂中讨论,如九味羌活汤、败毒散等
②风湿痹证:关节疼痛,肿胀,屈伸不利。
③湿温初起证。
内湿编辑
①湿困脾胃证:脘腹胀满,食少呕吐,泄泻。
②湿热郁结证:黄疸,泄泻,湿热淋浊。
③寒湿内阻证:痰饮,水肿,痹证,脚气。
④水湿内停证:蓄水,水肿,癃闭,淋浊,泄泻。
分类:
分类、适应证及代表方。
1、化湿和胃―芳香化湿,辟秽化浊―中焦湿浊内阻证。
代表方:平胃散、藿香正气散。
2、清热祛湿―清热利湿,或清热燥湿― 湿热诸证。
代表方:茵陈蒿汤、三仁汤、八正散、甘露消毒丹。
3、利水渗湿―通利小便,渗湿消肿。
―水肿、淋浊、癃闭等。
代表方:五苓散、猪苓汤。
4、温化水湿―痰饮、水肿等。
代表方:真武汤、实脾散。
5、祛风胜湿―风湿在表证、痹证。
代表方:独活寄生汤。
使用注意:
1、药多辛燥或渗泄,易于伤阴,故阴亏,体虚、孕妇应慎用。
2、常配伍理气药,使「气化湿亦化」。
3、要注意病因及涉及的脏腑灵活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