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寒冬,在深夜,在漫天飞雪中,静静地读着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母爱的光辉,充斥着一种思想的力量。嗅着书本淡淡的墨香,仿佛我们也随着史铁生,缓缓地走进了这座废弃的古园。他曾在这里寻找生的理由,或者死的解脱,我想地坛应该是这样的一个地方。
地坛—— 一处安放灵魂的风景
史铁生讲述:这座古园好像在等待着他,等待他出生,又等待着他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然地残废了双腿。就在这充满朝气的年岁,他失去了工作,找不到出路,人生一片茫然。以至于一次又一次在死亡的边缘徘徊,然后偶然走进了那个与自己同样荒芜冷落的园子。这座古园映照了他的生活,感受到了他内心的苦闷,理解了他迷茫的心情,也使他从中受到生命的启示。
地坛赠予生活的力量。看似古老、荒芜、冷落、幽深、萧索的地坛,实际上包含了沉重、超然博大的历史沧桑感。从地坛的沧桑变化中,他看到了人生的真相,在满目的沉寂中看到了他自己,认识了自己。地坛能遇见可爱的生命。“蜜蜂、蚂蚁、瓢虫”等,这些小动物是史铁生的陪伴者,虽然微小,却充满着生机,无不透露着热爱生命的主旨。地坛荒芜不衰败,我们生活在人世间每一个生物都不应该辜负我们应该活着。
地坛给予生命的思考。史铁生说“因为这园子,我常感恩于自己的命运。”在这里,他用了15年时间,终于感受到这古园的微苦味道以及充满着生命的激情。园子任人肆意雕琢却未改变本色,他也不应该因为残疾而失去生活的意义啊。终于,在古园的落日下、雨声中,脚印里,找到了生命的痕迹;在始终站立的古柏中,在混杂着泥土芬芳的暴雨中,在忽然而至的秋风里,终于找到了生命的意义,一处安放灵魂的地方。
母亲——指引生命的航标
母亲的爱,深埋在站立不动的姿势里。
文中写到“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来,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每次读到这里,眼泪总是悄然而落。母亲站在小院里,却沉浸在看不见他的世界中,专注而深情,思念而焦虑。她想送却又不能送,她只能用这种方式,用站立不动的姿势,用一如既往的凝眸,用深藏不露的牵挂送,送他到她想去也只能去的地坛。可他,纵然想走,又哪能走得出母亲的目光呢?纵然想飞,又哪能飞得出母亲的天空啊?他对母亲的爱,深藏在刻骨铭心的怀念里。
他的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因为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忽然截瘫的儿子,尽管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可事实是无法改变的。于是她只好默默地承受,用无私的母爱包容着儿子的一切。她只好一天天地熬,慢慢地等,等待儿子走出阴影。但是她终于没能等到。儿子成功之时,多么渴望母亲能和他一起分享,母亲能感受到他的快乐呀!儿子第一次这样为母亲想,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于是,他又摇着轮椅来到这古园,他反复地想,为什么母亲不能再等两年?他埋怨上帝的不公。他反复想着同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就像他当初反复思考生命与死亡一样。这时候,母亲的苦难与伟大才在他心中“渗透得深彻”,而母亲那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对母亲痛彻心扉的悔恨,深深的歉意,以及刻骨铭心的怀念在他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那些送往迎来的深情凝望,那些将心比心的深切理解, 那些焦灼不安的徘徊顾虑, 一个姿态,一副表情,一份感受,他都不能忘记。小小的他在大大的地坛里,更能感受母亲毫不张扬的爱。其实,地坛就是史铁生心中的母亲,母亲更是史铁生心中的地坛。
一座地坛,一个母亲,是每个人都不可或缺的精神护佑。而“要爱命运”“历经生活”,以坚强的意志来迎战苦难,是史铁生先生奋斗一生教会我们的生存之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