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温州市第二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数字财贸、人工智能专业群名优教师工作室举行了首次活动。本次活动以“信息化说课研讨”为主题,旨在通过交流和研讨,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活动由周文豪老师主持,他首先对工作室的成立背景和意义进行了阐释。随后,全体工作室成员共同制定了工作室的整体建设目标:
平等参与
工作室鼓励每位成员,无论年龄、学科、知识背景和技能优势,都能平等地参与到研修活动中。我们相信,通过平等的交流,每位成员都能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分享自己的见解和经验。
真实研讨
工作室强调进行真实的研讨,鼓励成员们坦诚地分享自己的教学实践、挑战和成功的经验。这种真实性不仅有助于建立互信,还能促使实质性的互学和改进。
融合互补
工作室重视成员间的差异,视其为团队的宝贵资源。不同年龄、不同学科背景的成员可以相互学习,实现知识的融合和技能的互补,共同提升教学和研究能力。
宽松氛围
工作室努力营造一个宽松的氛围,让成员们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中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种“松弛感”有助于激发创新思维,促进成员们的创造性思考。
共同进步
工作室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成员们的共同进步。通过定期的研修活动、交流和合作,成员们能够相互激励,共同成长,最终达到提升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目的。
通过实现这些目标,努力将工作室打造成为一个充满活力、创造力和成长力的空间,为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和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在这个平台上,每位成员都能发挥自己的潜力,实现个人和集体的共同发展。
在说课展示环节,郑冰慧老师以《电话开发潜在客户》为题,结合实际工作场景,展示了如何将AI技术融入到教学中,以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专业素养。她通过分析教材、把握学情、确定教学目标,以及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等环节,全面阐述了自己的教学设计思路。
卢姝婷老师以《设计详情页海报》为题,从教材、教学策略、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等方面,详细说明了教学设计。她特别强调了将设计思维和营销理念融入教学内容,以及如何通过引入实际案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万彬彬老师以《Python选择结构》为题,通过创设情境、任务驱动等方式,引导学生体验用选择结构解决编程问题的过程。他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和创新意识,同时也强调了程序调试的重要性。
展示结束后,本次活动特意尝试了交叉评课的形式,即主评老师和说课老师来自不同的专业领域。这种交叉式的评课形式旨在打破专业界限,激发参与者的发散性思维。通过这种形式,主评老师能够从各自独特的专业视角出发,为说课老师提供全新的观点和建议:
包素玲老师从产教融合的角度出发,为郑冰慧老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深刻的观察角度,建议其进一步挖掘课程内容,以更好地体现跨境电商专业的特色;周文豪老师则建议卢姝婷老师精简教材分析,强化教学重难点的设计,将营销理念融入海报设计教学中,以此突出学生的特色评价;
金洁瑜老师从情景设计的角度出发,建议万彬彬老师完善课堂情景设计,这样能让学生更有代入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除了主评老师的深入点评外,其他工作室成员也积极参与,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和专业背景出发,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创新、评估与反馈的优化、教学资源的整合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建议。
这种跨学科的交流和合作,不仅为说课老师提供了多元化的视角,也为整个工作室的成员创造了一个相互学习、相互启发的良好氛围。
这种跨专业的评课方式极大地激活了参与者的思维,为说课老师提供了多角度的启发。它不仅有助于说课老师从不同学科的角度审视和改进自己的教学设计,也促进了工作室成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为实现学科融合提供了有益的尝试。
最后,周文豪老师部署了工作室的第一个研修作业,要求成员们开展自我剖析,制定个人的三年专业发展规划和2024学年专业成长任务清单。
此次信息化说课研讨活动,不仅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展示和交流的平台,也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校的教学质量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名优教师工作室将继续致力于推动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和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