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雪域高原,格桑花正盛。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落实西藏班(校)管理中心关于暑期返藏家访工作的安排部署,由学生发展中心副主任、计算机部部长、西藏班班主任及科任教师组成家访小组,带着党和国家的关怀、学校的嘱托,跨越3000公里奔赴西藏。3天时间里,老师们深入拉萨市区、当雄县羊八井镇、曲水县三友村等地,走访次仁、巴桑欧珠等6名学生家庭,将政策宣讲的“春风”送入高原,用家访的“脚步”丈量育人初心。
初见篇
叩开家门 叩开心门
以真诚对话播撒立德树人种子
7月6日清晨,拉萨的阳光洒满小区,27届大数据技术应用班次仁早早守候在门前。见到家访组的车辆,他快步上前引导停车——这个细微举动,让初上高原的老师们倍感温暖。走进次仁家,整洁的藏式客厅里,父母脸上洋溢着自豪,说到:“孩子在重庆这一年变化真大,回家主动帮忙做饭、打理家务。”
次仁父亲结合自身学习汽修、电工的经历,深知技术立身的重要性,特意为孩子安排了暑期无人机培训计划。老师们与家长围坐交流,从次仁担任纪律委员的责任担当,到体育特长展现的蓬勃朝气,再到学业提升的具体建议,双方在亲切交谈中达成“品德为先、技能为重”的育人共识。
深耕篇
经幡下的教育守望
在家校共育中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家访途中,每个孩子的故事都像高原的星辰,独特而明亮。
在巴桑欧珠家,当老师提到他作为政治课代表带领同学早读的认真劲儿,妈妈笑着说:“可能是受我这个政治老师的影响吧!”家长眼中,巴桑欧珠这一年最大的变化是“会主动和奶奶视频、去哪儿都报备”,暑假还去勤工俭学,家里条件挺好却不骄不躁,这份懂事格外让人欣慰。
前往羊八井路上,念青唐古拉山和牛群
在海拔4000多米的羊八井镇,两位藏族长辈用不同的语言,道出了同样深沉的期待。旦增克珠的母亲用藏语叮嘱孩子:“学好知识,更要学会做人,将来用本领回报家乡。”孩子轻声翻译时,眼中有星光闪动。
旦增克珠准备献哈达
隔壁村平措列旦的爷爷用流利的普通话打了个比方:“老师就像汽车的方向盘,得帮孩子把稳正道。要是偏左偏右,可就到不了该去的地方喽”。老人粗糙的手掌在空中划出笔直的轨迹,仿佛要替孙子描摹人生的航线。
平措列旦向爷爷介绍家访组老师
平措列旦家门口的雪山
高原的风掠过经幡,把这两段朴素的嘱托编织成同一条哈达——一头系着游子的初心,一头连着故乡的守望。
前往达瓦曲珍家路上,堆龙曲
达瓦曲珍的家虽不富裕,79岁的奶奶和26岁的表哥却撑起了温暖的港湾。表哥特意请假接待老师们的到来,说起妹妹时满眼骄傲地说:“她想留在重庆闯一闯,我们都支持!”
师生依依惜别
普布次仁家“党员家庭”“模范家庭”的牌匾格外醒目——爸爸是重庆人,妈妈是西藏本地人,当刘部长发现孩子父亲竟是自己的同村老乡时,跨越千里的“缘分”让在场人都笑了。家长们提到,西藏各行各业都缺技术人才,这更坚定了孩子们学好技能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