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至8月8日,新员工们迎来了密集的课程学习模块。院领导与领域专家轮番上阵,组成的“导师天团”为学员们奉上了一场场硬核又生动的职业启蒙课。
专家领航 赋能成长
开班仪式:使命与责任的传递
8月6日,航天六院2025年新员工入职培训开班仪式在六院本部报告厅举行。全院194名来自陕京沪汉“一院四地”十多家单位的新员工们通过线下参会与线上直播结合的方式同步参加。院人力资源部副部长刘雪飞作开班致辞,介绍本次培训采用“红蓝金”三色育人体系,核心目标是帮助新员工坚定理想信念、传承航天精神、明晰职业规划,助力大家在岗位上扎根成长、共筑美好未来。针对培训保障,他特别强调“培训学习,安全第一”,必须牢固树立“红线意识”,严格遵守安全规范,确保此次培训安全顺利、圆满成功。
十一所(京)新员工宫妍冰说道“今天刘部长在开班仪式上的讲话让我深受鼓舞,我定当铭记于心,脚踏实地,在航天征程中贡献所学,不负使命!”
战略篇: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院规划处处长刘涛开启培训第一课《航天六院发展战略规划》。课程明确了企业战略概念,剖析了航天领域面临的机遇挑战,重点阐述了新形势下六院系统重构与能力重塑的思路。
副院长李斌的《航天液体动力发展趋势》课程引发热议。他深入剖析国内外火箭及发动机发展态势,系统梳理国内商业航天发展现状,重点详解六院液体动力研制进度,并鲜明指出“自主创新是唯一出路”。
八〇一所新员工柳然在笔记中写道:“澎湃烈焰让我深切体会到“大国重器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的重要意义,作为六院的新生力量,我将零泄密托举零缺陷引擎,让使命随心跳轰鸣!”
安全篇:红线意识刻入DNA
院保密处处长韩霄的保密教育令人警醒,通过多个鲜活的泄密案例分析,让新员工敲响保密警钟,强调保密对于国家安全、企业发展,以及个人前途的重要意义。“保密不是限制,是铠甲。穿上它,才能守护国之重器。”
院质量技术部处长殷满虎围绕《液体火箭发动机质量管理》主题,提出“三个始终”与“三个克服”的工作要求,他深刻阐明,航天领域面临“失败不起,没有退路,只能成功”的严峻形势,同时勉励新员工务必牢记质量红线,筑牢责任根基。
六院安全主管张刚的安全意识教育系统解读了上级及六院关于安全生产的部署要求,明确了“八四三一”工作任务目标。他特别指出“安全最大的受益者是员工自身”,一定要做到“只有规定动作,没有自选动作”,切实将安全意识转化为行动自觉。
十一所新员工侯瑞峰感慨道:“一次做对”,让我明白手中每一份设计图纸、每颗螺钉的准确,都关乎国之重器的成败。唯有持续精进专业能力、高效汲取前沿知识,方能筑牢个人价值根基,肩负航天报国使命。
职业化转型:从“校园学子”到“航天尖兵”
人力资源部副部长刘雪飞详细介绍了航天人才高地建设的改革工程,创新引入“性格测试”,帮助新员工认知自身特质,挖掘潜在优势,激励其将个人成长融入航天事业。被学员称为“职场导航仪”。
院情报档案处副处长谢光锋在课程《航天推进技术研究院科技文献资源检索使用方法培训》中,重点介绍航天推进技术知识服务平台的功能与应用,结合实操演练,使新员工快速掌握了科技文献的高效检索与筛选能力。
外部讲师郭军锋在课程《新员工角色转换》中点明“启智明责新起点,合众擎天新征程”的主题,引导学员突破学生思维,提升履职能力,从“情绪驱动”转向“理性应对”,结合自己所长、所爱、所利、所需,绘制清晰的职业发展蓝图。
院政工部副部长张美书通过详实的历史资料,深情回顾了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奋斗历程。他强调,航天液体动力技术的发展历程正是弘扬航天精神的生动实践,展现了航天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宝贵品质。
西发公司新员工李杨的笔记密密麻麻,他写到:角色转换是基础,精神传承是内核。“一流动力”既指航天器的澎湃推力,更含岗位协同的高效合力;“航天精神”不是抽象口号,而是前辈们在无数次关键转班中“宁坐板凳十年冷”的坚守;而“建设航天强国”的愿景,正需要我们在每个转班节点上做到“零误差”。
“非学无以广才,非学无以明识,非学无以立德。”三天的“头脑风暴”,将知识要点转化为行动指南。正如学员感悟:“航天事业不需要孤勇者,而要懂规则、敢创新的团队行者。”质量安全不是冰冷的条框,而是航天人代代传承的“行动哲学”。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新员工们正完成从校园思维到职业思维的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