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培训机构,我教会学生征服题海;在利州中专,我教会学生征服自己。前者需要技巧,后者需要信念——而教育更深的温度,恰是点燃那些被忽略的火种。”
——李老师的教育手记摘录
李文丽,女,34岁,助理讲师,23级升学1班班主任,23级升学班教师,教务科科室成员。2019年入校以来,她连续参加省、市级教学能力大赛5年,2次荣获省级奖项,3次荣获市级奖项。从培优机构的解题专家到职业教育的点灯人,从物理讲台的学科名师到数学课堂的骨干教师,从普通班班主任到升学班班主任,李文丽在角色转换中始终坚守着同一个信念:让每个孩子都看见自己的光。
教育转型:从“解题专家”到“人生导师”的蜕变
2014年,刚大学毕业的李老师便满怀热忱地加入了成都顶尖教培机构,在这里,她用“通、透、精”的研题标准打磨着每一节课,解题技巧、压轴题突破、名校录取率成为了她每日的关键词,与学生们思维火花的激烈碰撞是课堂常态,而手机那端传来的频频喜讯,则成为她执教初期最珍贵的勋章。命运的齿轮在2020年悄然转向:当李老师带着培优教案站上职校讲台时,精心准备的拓展沦为"天书",曾经的排名激励换来的是学生麻木的表情。那晚,她翻遍教案却彻夜难眠,第一次感受到了为人师的迷茫与无措。于是她开始放慢脚步,俯下身来倾听这些"不一样"的学生。渐渐地,她读懂了那些躲闪眼神背后的渴望,发现了那些沉默外表下的闪光。教学相长中,她重新找到了教育的真谛——不是把学生塑造成理想中的模样,而是帮他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专业突破:跨学科教学的"拓荒者"之路
当得知学校数学教师紧缺的消息时,刚刚适应职教生活的李老师毫不犹豫地扛起了这份重担。虽然物理讲台是她耕耘多年的沃土,但她更明白学校发展需要每位教师的支持。"只要学生需要,我就去学、去教!"怀着这样的信念,她主动请缨,毅然踏上了数学教学的新征程。
转岗之路并非坦途,而要成长为一位能快速构建知识体系、精准把握数学考点的优秀教师更是挑战重重。然而,这些困难非但没有让李老师却步,反而点燃了她内心的教育热忱。白天,她全神贯注于每一堂课的教学,尤其注重将数学知识进行系统化梳理。在课堂上,她总是一丝不苟地用粉笔在黑板上工整书写,将每个定理的推导过程完整呈现,这种严谨细致的教学风格让抽象的数学原理变得清晰易懂。下班后,她依然手不释卷,常常翻阅数学资料,那些卷边的教辅书页间夹满彩色便签,密密麻麻的教案上既有严谨的推导过程,又记录着反复推敲的教学心得。更难得的是,她始终保持虚心的学习态度,不仅经常向同事请教,还主动跨年级听课评课。许多数学老师被她听评课后,都对她那专注专业的模样留下了深刻印象。
如今,李老师已成为学校高考升学班的"优秀教师",她所带班级的数学成绩位居前列。在备战高考的关键时期,她以近乎苛刻的标准要求自己:每一道例题都经过十余遍的推演打磨,确保涵盖所有考点变式;每一次模考后,她都会建立学生错题档案,利用清晨和傍晚时间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小灶"。更难得的是,她要求学生利用思维导图总结知识要点帮助许多数学学科学困生突破自我,不断进步。
育人实践:构建"追光者"成长体系
在李老师的教育生涯中,一场深刻的蜕变正在发生——她完成了从"育人工匠"到"培优育人齐驱"的华丽转身。这种转变不仅体现在教学方式的革新上,更彰显着她教育理念的全面升华。
作为23级升学1班的班主任,李老师将42个孩子的成长视为最神圣的使命。在"追光者"班级文化的熏陶下,她引导学生们以自信为帆、以奋斗为桨、以坚持为舵,在追求知识、能力和美德的道路上破浪前行。从过去注重"战胜他人"的竞争意识,到现在倡导"超越自我"的成长型思维,她的教育智慧在实践中不断淬炼。
校园里处处可见她倾注心血的痕迹:查寝时被月光拉长的身影,酷暑中递到学生手中的清凉西瓜,节日里师生共同包饺子的欢声笑语,办公室里促膝长谈的温馨场景,教室窗外关切的目光,课间俯身指导的专注神情......这些点点滴滴,编织成一幅动人的教育画卷。而班级墙上日益增多的奖状,学生们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就是对她教育智慧的最好礼赞。在这场升华之旅中,李老师正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教育传奇。
"在培训机构,优等生是待雕琢的美玉;而在我们这里,每个孩子都是充满惊喜的盲盒。"李老师的话语中饱含教育者的深情。她不仅见证着学生们拆开属于自己的光芒,更用专业与爱心帮助他们绽放独特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