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之一,经络理论对指导中医各科实践有着决定性的作用。经络是什么,存在于人体何处?经络有哪些作用,是通过什么途径实现的?这些问题既是中外科学家研究的重大课题,也是老百姓非常想了解的奥秘。 本课程讲为你详细讲解。
学中医先学习经络穴位
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基础理论的核心之一,源于远古,服务当今。在两千多年的医学长河中,一直为保障中华民族的健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黄帝内经》载:「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而经脉则「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并有「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的特点,故针灸「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令可传于后世」。由此可见,经络理论对指导中医各科实践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经络是什么,存在于人体何处?经络有哪些作用,是通过什么途径实现的?这些问题既是中外科学家研究的重大课题,也是老百姓非常想了解的奥秘。至今,尽管有关经络的研究已取得相当的成果,有了很大的进展,但无论是实验研究,还是假说论证,就其总体来说,仍处于百家争鸣的科学数据和理论学说的形成、积累阶段。因此,有关经络的科学结论还需要长期的、艰苦的探索与研究。
中医经络穴位详解(系列科目)
1、少商穴 ― 手太阴肺经
2、太渊穴 ― 手太阴肺经
3、列缺穴 ― 手太阴肺经
4、尺泽穴 ― 手太阴肺经
5、中府穴 ― 手太阴肺经
6、商阳穴 ― 手阳明大肠经
7、合谷穴 ― 手阳明大肠经
8、曲池穴 ― 手阳明大肠经
9、肩k穴 ― 手阳明大肠经
10、迎香穴 ― 手阳明大肠经
11、厉兑穴 ― 足阳明胃经
12、内庭穴 ― 足阳明胃经
13、足三里 ― 足阳明胃经
14、梁丘穴 ― 足阳明胃经
15、天枢穴 ― 足阳明胃经
16、隐白穴 ― 足太阴脾经
17、太白穴 ― 足太阴脾经
18、公孙穴 ― 足太阴脾经
19、三阴交 ― 足太阴脾经
20、阴陵泉 ― 足太阴脾经
21、少冲穴 ― 手少阴心经
22、少府穴 ― 手少阴心经
23、神门穴 ― 手少阴心经
24、极泉穴 ― 手少阴心经
25、少泽穴 ― 手太阳小肠经
26、后溪穴 ― 手太阳小肠经
27、养老穴 ― 手太阳小肠经
28、支正穴 ― 手太阳小肠经
29、肩贞穴 ― 手太阳小肠经
30、天宗穴 ― 手太阳小肠经
31、听宫穴 ― 手太阳小肠经
32、睛明穴 ― 足太阳膀胱经
33、天柱穴 ― 足太阳膀胱经
34、肺腧穴 ― 足太阳膀胱经
35、心俞穴 ― 足太阳膀胱经
36、膈俞穴 ― 足太阳膀胱经
37、胰腧穴 ― 足太阳膀胱经
38、肝俞穴 ― 足太阳膀胱经
39、胆俞穴 ― 足太阳膀胱经
40、脾腧穴 ― 足太阳膀胱经
41、胃俞穴 ― 足太阳膀胱经
42、肾腧穴 ― 足太阳膀胱经
43、大肠俞 ― 足太阳膀胱经
44、八s穴 ― 足太阳膀胱经
45、委中穴 ― 足太阳膀胱经
46、承山穴 ― 足太阳膀胱经
47、昆仑穴 ― 足太阳膀胱经
48、至阴穴 ― 足太阳膀胱经
49、涌泉穴 ― 足少阴肾经
50、太溪穴 ― 足少阴肾经
51、复溜穴 ― 足少阴肾经
52、阴谷穴 ― 足少阴肾经
53、中冲穴 ― 手厥阴心包经
54、劳宫穴 ― 手厥阴心包经
55、内关穴 ― 手厥阴心包经
56、大陵穴 ― 手厥阴心包经
57、关冲穴 ― 手少阳三焦经
58、液门穴 ― 手少阳三焦经
59、外关穴 ― 手少阳三焦经
60、支沟穴 ― 手少阳三焦经
61、肩s穴 ― 手少阳三焦经
62、耳门穴 ― 手少阳三焦经
63、丝竹空 ― 手少阳三焦经
64、听会穴 ― 足少阳胆经
65、率谷穴 ― 足少阳胆经
66、风池穴 ― 足少阳胆经
67、肩井穴 ― 足少阳胆经
68、环跳穴 ― 足少阳胆经
69、阳陵泉 ― 足少阳胆经
70、悬钟穴 ― 足少阳胆经
71、大敦穴 ― 足厥阴肝经
72、太冲穴 ― 足厥阴肝经
73、期门穴 ― 足厥阴肝经
74、命门穴 ― 督脉
75、百会穴 ― 督脉
76、印堂穴 ― 督脉
77、中脘穴 ― 任脉
78、气海穴 ― 任脉
79、关元穴 ― 任脉
80、膻中穴 ― 任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