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常见问题 > 
当前位置:首页 > 常见问题 > 

中医药防治高血压病总结

来源:互联网 2021-08-18 352

高血压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是心脑血管病主要的危险因素,临床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痛、耳鸣耳胀、颈项僵紧、视物模糊等。最新的中国高血压调查研究显示,18岁以上人群高血压病患病率、治疗率、控制率分别为46.9%、40.7%、15.3%,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血压病人群的治疗率和控制率依旧处于较低水平。目前中国已有2.45亿高血压患者,血压正常高值人群也在不断增加,给居民和社会带来的经济负担日渐加重,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

预防和治疗高血压可从服用药物与改变生活方式两方面入手,综合治疗与调护。《黄帝内经》中「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视」,认为本病的眩晕与肝肾有关。

中医药在防治高血压方面有着丰富经验,治疗时从整体出发,注重脏腑间生克制化规律,通过调整全身机能活动,促进心、脑、肾多脏器病理改变的恢复,从而达到血压下降的目的。

中医药治疗

中医一般把高血压分为以下几种证型。

(一)肝阳上亢型:表现为面部潮红,烘热,头晕,头痛,项强,心烦易怒,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脉弦。治法以平肝潜阳,可予以天麻钩藤饮或龙胆泻肝汤。

(二)肝肾阴虚型:表现为头晕目眩,腰酸耳鸣,遗精,咽干,五心烦热,面红目赤,口渴欲饮,失眠多梦,舌红降,脉弦细数。治法以滋补肝肾。方药予以六味地黄丸或一贯煎。

(三)痰湿阻络型:表现为胸闷恶心,肢体沉重,肌肤麻木不仁,头晕,目眩或头重如裹,倦怠多梦,纳呆,舌淡胖,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治法以平肝化痰,祛湿通络。方药予以半夏白术天麻汤。

(四)气虚血瘀型:表现为头晕头痛,神疲乏力,失眠健忘,胸闷气短,面色暗,舌质淡暗或紫暗,边有齿痕或有瘀斑,苔白,脉弦细。治法以益气活血,方药可予血府逐瘀汤。

(五)心肾不交型:表现为眩晕头痛,心烦不寐,耳鸣健忘,腰酸梦遗,口干,舌红,脉细数。治法以滋阴降火,宁心安神。方予以交泰九。

(六)阴阳两虚型:表现为头晕目眩,心悸少寐,胃寒怕冷,四肢不温,腰膝酸软,耳鸣耳聋,面浮肢肿,大便溏薄,小便清长。治法予以滋养肝肾,温补肾阳。方药予以大补元煎或金匮肾气丸。

(以上用药及治疗均需在医师的指导下进行)

生活方式改变

(一)精神内守:保持平和心态。现代医学研究显示,高血压与性格及情绪状态密切相关。长期的紧张、焦虑或抑郁等精神压力持久不消除,易促发高血压。

(二)食饮有节:饮食有节,饥饱有度,进餐必须要有规律,饮食最好的状态是「三分饥,七分饱」。饮食清淡,切忌肥甘。中老年人日摄盐量应该控制在4g以内。

(三)起居有常,不妄作劳:起居顺从自然规律,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日常锻炼可以选择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中医运动疗法。

点击展开
相关文章
热门资讯
学校推荐